《送僧归天甯万年禅院》
诏到禅关日,愿言高古今。 几生传佛法,方得契君心。 结坐观宗社,恩容返道林。 立身名了也,何处更追寻。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佛法禅理的深入理解和追求,以及对人生的反思和探寻。首联“诏到禅关日,愿言高古今。”展现了诗人接到诏书,要进入禅关修行的那一刻,他立志要追求超越古今的佛法真理。颔联“几生传佛法,方得契君心。”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和用心,也暗示了佛法修行的艰难和长久。颈联“结坐观宗社,恩容返道林。”描绘了诗人在禅坐中观照宗门,感受到佛法的恩泽,从而返回道林,继续修行。尾联“立身名了也,何处更追寻。”则是诗人对修行成果的总结,他已经找到了自身的立足之处,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无需再去追寻其他。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凝练,通过对禅关修行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真理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在修行过程中的坚韧和用心,以及他对佛法恩泽的感激之情。
|
创作背景
《送僧归天甯万年禅院》是宋朝诗人孙旦的诗作。为了准确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首先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1. **作者背景**:孙旦是一位宋朝诗人,他的诗作往往受到当时的文化、社会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2. **标题与内容**:标题中的“送僧归天甯万年禅院”表明这是一个送别诗,内容可能与佛教、禅院和离别之情有关。
3. **历史背景**: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禅宗尤其受欢迎。因此,与僧侣、禅院相关的诗歌并不少见。
综合这些因素,可以推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
* 孙旦与一位僧人有深厚的交情,这位僧人即将返回天甯万年禅院。
* 在送别之际,孙旦为了表达友情、祝福和对禅院生活的向往或感慨,写下了这首诗。
总的来说,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结合孙旦的生平、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诗歌的内容来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相关诗词
-
二月江南山水路。
李花零落春无主。
一个鱼儿无觅处。
风和雨。
玉龙生甲归天去。
-
梵译千篇广,归心一念生。
浮杯识海岸,持钵去王城。
雨彴春莓滑,香盆漏叶轻。
遥知守庵虎,先辨锡环声。
-
处处烟霞寻总遍,却来城市喜逢师。
时流见说无人在,年纪唯应有鹤知。
大药已成宁畏晚,小松初种不嫌迟。
长忧一日归天去,未授灵方遣问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