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
上人久弃世,中道自忘筌。 寂照出群有,了心清众缘。 所以于此地,筑馆开青莲。 果药罗砌下,烟虹垂户前。 咒中洒甘露,指处流香泉。 禅远目无事,体清宵不眠。 枳闻庐山法,松入汉阳禅。 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通过描绘一位已经离世的上人的禅境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理念的理解和追求。
首句“上人久弃世,中道自忘筌”表明了上人已经离世,而且在修行的过程中已经忘却了表面的形式,达到了真正的禅境。这也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即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而非外在的形式。
接下来的诗句描绘了上人的禅境生活。他寂静观照,清除了心中的各种缘念,达到了内心的清静。他在这样的境界中建筑馆舍,开辟了青莲禅院,周围的环境也充满了祥和与宁静。这些描绘都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在诗中,作者还通过一些具体的意象来表现禅境,比如“果药罗砌下,烟虹垂户前”,以及“咒中洒甘露,指处流香泉”。这些意象都充满了神秘和宁静的色彩,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理念的理解和领悟。
诗末的“一枕西山外,虚舟常浩然”则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禅宗心境。他像一只空船在大海上飘荡,心境广阔无垠,自由自在。这也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自由、超脱世俗的精神境界。
整首诗充满了禅意和哲理,通过描绘上人的禅境生活和作者的内心体验,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理念的追求和理解。
|
创作背景
《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是唐朝诗人丁仙芝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的建成有关。荐福寺是唐代著名的佛教寺庙,位于长安城中。英公是荐福寺的一位高僧,他新建了一座禅堂,吸引了许多文人雅士前来参观。
丁仙芝作为一位文人,也前来参观这座新构禅堂,并被其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宁静肃穆的氛围所感染。他深感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对英公的修行和弘法精神深感敬佩。于是,他写下了这首《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以表达自己对佛教文化和高僧英公的敬仰之情。
综上所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的建成以及丁仙芝对佛教文化和高僧的敬仰之情有关。
相关诗词
-
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
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
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
-
兹山昔飞来,远自琅琊台。
孤岫龟形在,深泉鳗井开。
越王屡登陟,何相传词才。
塔庙崇其巅,规模称壮哉。
禅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
照耀珠吐月,铿轰钟隐雷。
揆余久缨弁,末路遭邅回。
一弃沧海曲,六年稽岭隈。
逝川惜东驶,驰景怜西颓。
腰带愁疾减,容颜衰悴催。
赖居兹寺中,法士多瑰能。
洗心听经论,礼足蠲凶灾。
永愿依胜侣,清江乘度杯。
-
师离水动王侯,心印光潜麈尾收。
碧落雾霾松岭月,沧溟浪覆济人舟。
一灯乍灭波旬喜,双眼重昏道侣愁。
纵是了然云外客,每瞻瓶几泪还流。
佛日西倾祖印隳,珠沈丹沼月沈辉。
影敷丈室炉烟惨,风起禅堂松韵微。
只履乍来留化迹,五天何处又逢归。
解空弟子绝悲喜,犹自潸然对雪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