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哭》
棘针生狞义路闲,野泉相吊声潺潺。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通过对棘针生、野泉等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颓败世俗的哀叹和对淳朴传统的怀念。
首句“棘针生狞义路闲”,通过描绘义路上的棘针生得狰狞,来表达出道路的艰难和正义的艰难追求。棘针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狰狞形象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残酷和不易。
“野泉相吊声潺潺”则通过野泉的潺潺声,表达出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欣赏,同时也暗示出作者对现世的思考和哀叹。
“哀哉异教溺颓俗,淳源一去何时还”这两句则表达了作者对颓败世俗的哀叹和对传统文化的怀念。作者认为异教的沉溺和颓俗的溺毙是令人悲哀的,而淳朴的源头一旦离去,何时能够回归还是未知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思考和哀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追求。
|
创作背景
唐朝诗人刘叉的《野哭》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密切相关。唐朝自安史之乱后,中央政权削弱,藩镇割据,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诗人刘叉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亲眼目睹了战争和灾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苦难。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揭示时代的矛盾和苦难,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民情怀。
《野哭》这首诗,通过描写战乱中人民的悲哭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悲惨景象,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同时,诗歌也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无奈和悲愤之情。
相关诗词
-
穹庐夜徙后,野哭动江东。
乱瓦栖云脚,荒炊坐马通。
霾深天未白,雾滃日难红。
庙火睢阳见,悲吟动晚风。
-
夔子当年国,明妃此夕村。
温泉通海窟,石壁镇江门。
野哭知谁氏,年饥守故原。
啼乌声未歇,犹和断肠猿。
¤
-
南山作雨北山云,野哭村歌处处闻。
淮岱十年多盗贼,谁知一半是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