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都佛性自瞒顸,终日如愚已自谩。 不是较渠三十里,平生穿凿不相干。 |
| 这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通过对“佛性”的独特解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首句“尽都佛性自瞒顸”,诗人以一种全然客观的视角,描绘了佛性的普遍性和深藏不露的特点。这里的“佛性”并非特指佛教的教义,而是泛指一切事物的本质,包括人性、自然规律、宇宙真理等。诗人用“尽都”一词,强调了这种本质的普遍存在,而“瞒顸”一词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本质深藏不露,难以被轻易察觉的特点。 “终日如愚已自谩”一句,诗人以“愚”和“谩”两个词来形容这种深藏不露的佛性。这里的“愚”并非指真正的愚钝,而是指对本质的深入理解和接纳,是一种超越表面的、内在的智慧。而“谩”则带有自嘲的意味,暗示这种智慧往往被忽视或误解。 “不是较渠三十里”一句,诗人以一种谦虚和理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错误理解,并承认自己与佛性的距离并非仅仅三十里那么简单。这里的“渠”代指佛性,诗人通过自我反省和理性思考,逐渐接近了真理。 “平生穿凿不相干”则是对前一句的反驳和总结。诗人承认自己过去的思考和理解如同穿凿附会,与真正的佛性无关。这里的“穿凿”不仅指对佛性的错误理解,也暗示了诗人对生活和世界的片面、刻板的看法。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佛性”这一抽象概念,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诗人以谦逊、理性和自我反省的态度,揭示了真理往往深藏不露,需要我们通过不断的思考和理解去接近。同时,诗人也提醒我们,过去的思考和理解如同穿凿附会,需要我们不断地修正和提升。这首诗不仅富有哲理,也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