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蚕妇吟》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作品赏析
诗题曰“蚕妇吟”,本是写养蚕妇女之辛劳的。但是诗歌并没有到此就止,诗人为了透过一层体现蚕妇之苦,通过蚕妇的心理以及蚕妇特有的思维逻辑,写了南宋末年上层达贵官员们的荒浮,并将两者作了明显的比较,则蚕妇愈见其苦,统治阶级愈见其荒淫。诗的构思堪称巧妙,角度也十分新颖。短短的一首七绝能作到这样,实在难得。
起句点节令、时间。子规春天啼叫不止,鸣声凄苦,直至吐血而死。“啼彻”,啼个不停,从黄昏直到四更,是为“彻”,四更正是万籁俱寂、人们甜睡之时,然而仍有不眠之人,那就是养蚕妇。第二句“起视蚕稠怕叶稀,即解释蚕妇何以彻夜不眠的原因。“怕”字贯“蚕稠”和“叶稀”两处,应该是“起视怕凋蚕叶稀”,为了协调平仄将“怕”字后置。“蚕稠”并不是真的蚕儿稠稠密密——大凡对养蚕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蚕愈大(所谓蚕老)所食桑叶愈多、愈快,当桑叶食尽时,则只见蚕儿挤在一起,这就是“蚕稠”了。“蚕稠”和“叶稀”互为因果。蚕儿投的吃,势必影响作茧,所以当蚕养到后期,蚕妇们是彻夜不得休息的,要不断地给蚕添加新叶。
关于蚕妇之苦,诗写到此为止。三、四句突然宕开,说到蚕妇以外去。可以说整首诗巧处、妙处皆在后两句。蚕妇起来视察了蚕和叶的情况,看看月亮,已经高悬在楼头杨柳梢了。根据经验,她知道此刻正是四更天。在蚕妇的心里,她相信全世界的人都在甜睡,除了像她这样的蚕妇。耳边传来隐约的管弦之声是那些如花似玉的舞女们在跳舞,可能是自己判断错了,现在并不是天将破晓的四更天。实际上并不是如此——高悬于楼头的月亮证明着。舞女们不归家的景象简直要把养蚕妇弄糊涂了,她怎么也不相信,竟有人也似她一般彻夜不眠。“不信”是三、四两句的领词,蚕妇不信楼头高悬的是标志时间的月亮,就因为她不信舞女们竟然四更天尚不归去。当然,在舞女周围酒酣耳热、兴致勃勃观看歌舞的是达贵官人们,这一点蚕妇可能知道,也可能并不知道。诗人当然是知道的,而字面上写“玉人歌舞未曾归”,其意并不在讽刺歌舞妓,而是在那些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身上。这和杜牧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意是相同的。
诗词关键字: 子规 楼头 杨柳
相关诗词
  • 1
    [唐]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 2
    [宋]
    盈箱大起时,食桑声似雨。
    春风老不知,蚕妇忙如许。
    呼儿刈青麦,朝饭已过午。
    妖歌得绫罗,不易青裙女。
  • 3
    [唐]
    春草绿绵绵,骄骖骤暖烟。
    微风飘乐韵,半日醉花边。
    打鹊抛金盏,招人举玉鞭。
    田翁与蚕妇,平地看神仙。
  • 4
    [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5
    [宋]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