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春秋战国门屈原》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
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官场黑暗的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它表达了诗人对朝政腐败的无奈与忧愤,以及对正直清廉的官员被污蔑的不平之鸣。 首句“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描绘了一个官场醉生梦死的氛围,众多官员沉溺于醉乡,不愿清醒,这使得诗人感到孤独和无奈。众人都沉浸在浑浊的环境中,唯独诗人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想要保持清醒和清白。这种对比和反差,展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和坚定的信念。 次句“众浊如何拟独清”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阐述,表达了诗人对朝政腐败的愤慨和无奈,同时也强调了自己要保持清白的决心。在众人都沉沦于污浊之中时,诗人却要独自追求清白,这无疑是一种孤独和艰难的选择。 第三句“江上流人真浪死”,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朝政腐败的担忧和对正直清廉官员的同情。这里,“江上流人”象征着那些正直清廉、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本应该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却因为朝政腐败而被迫离开朝廷,甚至被迫害致死。这种描述,既表达了对这些人的同情,也表达了对朝政腐败的担忧。 最后一句“谁知浸润误深诚”,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那些被污蔑和陷害的官员的同情和不平。在这里,“浸润”指的是暗中攻击和陷害,“误深诚”指的是这些官员原本是出于忠诚和正义而为朝廷效力,却被奸佞之人恶意中伤和攻击,导致名誉受损,最终难以恢复。诗人通过这种比喻和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黑暗朝政的不满。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象征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朝政腐败的深刻揭露和严厉抨击,以及对正直清廉官员的同情和对黑暗朝政的不满。它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强烈批判性的诗歌,值得人们深思和品味。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门屈原》是唐朝诗人周昙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屈原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感情有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伟大诗人和政治家,他因忠诚于国家、直言进谏而遭受权贵排挤,最终投江自尽,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周昙在创作这首诗时,通过描绘屈原的形象和经历,表达了对屈原忠诚、正直品质的赞颂,同时也对权贵奸臣的丑恶行径进行了鞭挞。
诗词关键字: 浸润 谁知 不容
相关诗词
  • 1
    [唐]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2
    [先秦]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 3
    [先秦]
    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鄣於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
    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原因先生决之。
    ”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
    ”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
    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
    将游大人,以成名乎?
    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将从俗富贵,以媮生乎?
    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
    将哫訾栗斯,喔咿嚅儿,以事妇人乎?
    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