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元夕邀客赏灯兼听筝笛二乐》

上元又是新年节,狂客高歌醉不休。
橘酒生春连百爵,莲灯照夜足千篝。
风前铁笛惊三弄,月底银筝试一搊。
听彻《落梅》兼《出塞》,居人自是不关愁。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元宵节热闹喜庆的景象,展现了人们欢度新年的情景。 首联“上元又是新年节,狂客高歌醉不休”,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狂客”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在节日里尽情欢饮,歌声不断,表现出他愉悦的心情。 颔联“橘酒生春连百爵,莲灯照夜足千篝”,描绘了节日的景象。橘酒、莲灯和千堆篝火,营造出温馨、热烈的氛围。其中,“连”和“足”二字,形象地表达了节日的热闹和欢乐。 颈联“风前铁笛惊三弄,月底银筝试一搊”,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景象。诗人吹起了铁笛,如同三弄般清脆动听;同时,他也在月下弹奏银筝,表现出他的才情和优雅。 尾联“听彻《落梅》兼《出塞》,居人自是不关愁”,写人们听完了《落梅》和《出塞》两首曲子后,就不再为生活忧愁了。这表达了诗人对人们欢乐心情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节日的景象,展现了人们的美好生活和欢乐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元夕邀客赏灯兼听筝笛二乐》是明代文学家李开先的一首诗。这首诗描述了元宵节夜晚邀请客人一起赏灯并欣赏筝笛演奏的场景。分析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节日背景:元宵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赏灯、猜灯谜、吃汤圆等民俗活动。元宵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为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2. 社会文化背景:明朝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诗词歌赋和音乐艺术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筝笛作为中国传统乐器,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文化背景。 3. 诗人经历:李开先是一位文学家和戏曲家,对传统文化和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元宵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邀请客人一起赏灯并欣赏筝笛演奏,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综上所述,《元夕邀客赏灯兼听筝笛二乐》的创作背景是元宵节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明朝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诗人李开先的个人经历和情感。
诗词关键字: 出塞 高歌 不休
相关诗词
  • 1
    [明]
    三日不饮酒,无异蜗亡汁。
    一日不食肉,有似鱼离湿。
    放箸倏已空,一饱竟何得。
    口腹我所缓,性命彼甚急。
    浑沌笑蚶鏚,暗弱欺鸡鸭。
    血色蚀刀碪,腥烟蒸帷幂。
    不思味报至,铁网火洞赤。
    一念忏积愆,黑业立化白。
    譬如遇赦囚,钳铗换冠帻。
    戒力殒虚空,魔王尽哭泣。
    世典不戒杀,竺书缝其缺。
    采毛可荐神,烹葵堪邀客。
    断杀从此始,无令冤垢集。
  • 2
    [宋]
    邀客西津上,观鱼出水初。
    长江多巨石,此地近仙居。
    所记皆名笔,为祥旧书。
    丰年知有验,遗秉利将舒。
    戏草春波静,双鳞乐意徐。
    不才叨郡寄,燕喜愧萧疏。
  • 3
    [宋]
    天台春暖兰若馨,海榴喷血黄鸟鸣。
    风晴雨霁洞天晓,画屏有路游人行。
    刘郎阮郎剡溪客,结们穷幽绝人迹。
    洞口遥闻漱玉声,时有飘英点溪碧。
    扪萝涉水前攀缘,瞥见胜景层峦巅。
    夭桃瑶草蔓深谷,飞楼杰阁凌青烟。
    潭上金桥跨龙背,绰约双鸾饮潭水。
    初疑帝子别潇湘,珠佩珊珊移玉趾。
    环姿玮态踌躇久,熟视人间未尝有。
    罗幙深沈邀客留,胡麻为饭椒浆酒。
    问郎於此何当还,壶中景迥非尘寰。
    客惊遽返觅闾里,子孙虽在皆重玄。
    年华瞬息嗟浮世,往事分明如梦寐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