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河湟》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作品赏析
【注释】:
  安史之乱爆发后,驻守在河西、陇右的军队东调平叛,吐蕃乘机进占了河湟地区,对唐朝政府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杜牧有感于晚唐的内忧外患,热切主张讨平藩镇割据、抵御外族侵侮,因此对收复失地极为关心,先后写了好几首诗,《河湟》便是其中的一首。

  河湟本指湟水与黄河合流处的一片地方,这里用以指吐蕃统治者自唐肃宗以来占领的河西、陇右之地。诗以“河湟”为题,十分醒目,寓主旨于其中,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

  诗可分为两层。前四句说:宰相元载对西北边事多所策划,却不为代宗所用,反遭不测;宪宗也曾锐意收复河陇,却不及西征,赍志以殁。这里一连使用了三个典故。“借箸”,用张良的故事。不仅以之代“筹划”一词,而且含有将元载比作张良之意,从而表明作者对他的推重。“衣冠就东市”,是用晁错的故事。意在说明元载的主张和遭遇与晁错颇为相似,暗示元载留心边事,有经略之策。杜牧比之晁错,足见对他的推重和惋惜。“忽遗弓剑”采用黄帝乘龙升仙的传说,借指宪宗之死,并暗切宪宗好神仙,求长生之术。这里,作者对宪宗被宦官所杀采取了委婉的说法,流露出对其猝然而逝的叹惋。以上全用叙述,不着议论,但作者对河湟迟迟不能收复的感慨却溢于言表。

  后四句用强烈的对照描写,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河湟百姓尽管身着异族服装,“牧羊驱马”,处境是那样艰难屈辱;但他们的心并没有被征服,白发丹心,永为汉臣。而统治者又怎么样呢?作者不用直书的手法,而是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便将他们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此诗前四句叙元载、宪宗事,采用分承的方法,第三句承首句,第四句承次句。这样写不仅加强了慨叹的语气,且显得跌宕有致。第三联正面写河湟百姓的浩然正气。“虽”和“尽”两个虚字用得极好,一抑一扬,笔势拗峭劲健。最后一联却又不直抒胸臆,而是将满腔抑郁不平之气故意以旷达幽默的语气出之,不仅加强了讽刺的力量,而且使全诗显得抑扬顿挫 ,余味无穷。这首诗,写得劲健而不枯直,阔大而亦深沉,正如明人杨慎《升庵诗话》所说:“律诗至晚唐,李义山而下,惟杜牧之为最。宋人评其诗豪而艳,宕而丽,于律诗中特寓拗峭,以矫时弊。”这首《河湟》鲜明地体现出这种艺术特色。

  (张明非)
诗词关键字: 相公 丹心 衣冠
相关诗词
  • 1
    [宋]
    三日春光,群贤胜践,山阴何似山阳。
    鹅池墨妙,曲水记流觞。
    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
    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使君,经世志,十年边上,两鬓风霜。
    问池边杨柳,因甚凄凉。
    万树重新种了,株株在、桃李花傍。
    仍须待,剩载兰芷,为国洗河湟。
  • 2
    [唐]
    扬雄词赋举天闻,万里油幢照塞云。
    仆射峰西几千骑,一时迎著汉将军。
    旌旗杳杳雁萧萧,春尽穷沙雪未消。
    料得坚昆受宣后,始知公主已归朝。
    虽言穷北海云中,属国当时事不同。
    九姓如今尽臣妾,归期那肯待秋风。
    牢山望断绝尘氛,滟滟河西拂地云。
    谁见鲁儒持汉节,玉关降尽可汗军。
    山川险易接胡尘,秦汉图来或未真。
    自此尽知边塞事,河湟更欲托何人。
    秦皇无策建长城,刘氏仍穷北路兵
  • 3
    [唐]
    弓剑不自行,难引河湟思。
    将军半夜饮,十里闻歌吹。
    高门几世宅,舞袖仍新赐。
    谁遣一书来,灯前问边事。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