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燕昭王》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
作品赏析
【注释】:
万岁通天二年(697),武后派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随军参谋。武攸宜出身亲贵,全然不晓军事。陈子昂屡献奇计,不被理睬,剀切陈词,反遭贬斥,徒署军曹。作者有感于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写下了这首诗歌。燕昭王,是战国时并国的君主。公元前三一二年执政
后,广招贤士,使原来国势衰败的并国逐渐强大起来,并且打败的当进的强国-齐国。

“南登碣石馆,遥望黄金台”。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亲师事之。“黄金台”也是燕昭王所筑。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以后,乐毅麾军伐齐,连克齐城七十余座,使齐几乎灭亡。
诗人写两处古迹,集中地表现了燕昭王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明主风度。从“登”和“望”两个动作中,可知诗人对古人何等向往!当然,这里并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诗人如此强烈地推崇古人,是因为深深地感到现今世路的坎坷,其中有着深沉的自我感慨。

次二句:“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诗人遥望黄金台,只见直人太不平的丘陵上长满了乔木,当年置金的台已不见,燕昭王到哪里去了呢?这表面上全是实景描写,但却寄托着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为什么乐毅事魏,未见奇功,在燕国却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业绩呢
?道理很简单,是因为燕昭王知人善任。因此,这两句明谓不见“昭王”,实是诗人以乐毅自比而发的这牢骚,也是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作品虽为武攸宜“轻无将略”而发,但诗中却将其置于不悄一顾的地位,从而显示了诗人的豪气雄风。作品最后以吊古伤今作结:“霸
图今已矣,驱马复归来。”诗人作此诗的前一年,契丹攻陷营州,并威胁檀州诸郡,而朝廷派来征战的将领却昏庸,这怎么不叫人为国运而担忧?因而诗人只好感慨“霸图”难再,国事日非了。同时,面对危局,诗人的安邦经世之策又不被纳用,反遭武攸宜的压抑,更使人感到前路茫茫。
“已能”二字,感慨至深。这“驱马复归来”,表面是写览古归营,实际上也暗示了归隐之意。神功元年(697),唐结束了对契丹的战争,此后不久,诗人也就解官归里了。

这篇览古之诗,一无藻饰词语,颇富英豪被抑之气,读来令人喟然生慨。杜甫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胡应麟《诗薮》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陈子昂的这类诗歌,有“独开古雅”之功,有“始高蹈”的特殊地位。

(傅经顺)
创作背景
陈子昂的《燕昭王》的创作背景与唐朝的历史事件和北征契丹的经历有关。万岁通天二年(697年),武则天派遣建安郡王武攸宜北征契丹,陈子昂作为随军参谋参与了这次战争。然而,武攸宜并不擅长军事,陈子昂多次献计献策,却未被采纳,反而被贬斥为军曹。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子昂借鉴了战国时期燕昭王招贤振兴燕国的故事,创作了这首《燕昭王》,以表达自己的感慨和期望。
诗词关键字: 碣石 乔木 丘陵
相关诗词
  • 1
    [现代]
    昭王已死燕台废,珠玉无端尽属郎。
    黄鹤孤飞千里志,不须悲愤托秦筝。
  • 2
    [唐]
    魑魅来相问,君何失帝乡。
    龙钟辞北阙,蹭蹬守南荒。
    览镜怜双鬓,沾衣惜万行。
    抱愁那去国,将老更垂裳。
    影答余他岁,恩私宦洛阳。
    三春给事省,五载尚书郎。
    黄阁游鸾署,青缣御史香。
    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
    渭北升高苑,河南祓禊场。
    烟花恒献赋,泉石每称觞。
    暇日从休浣,高车映道傍。
    迎宾就丞相,选士谒昭王。
    侍宠言犹得,承欢谓不忘。
    一朝贻厚谴,五宅竟同防。
    凶竖曾驱策,权豪岂易当。
    款颜因侍从,接武在文章。
    且惧威非虤贝,宁知心是狼。
    身犹纳履误,情为覆盆伤。
  • 3
    [明]
    楚庄入陈,为灵讨贼。
    戎首孔仪,云胡弗殛。
    子蛮之妹,尤物善惑。
    施于通衢,孽妖斯息。
    留贻巫臣,窃逃异域。
    竟通勾吴,奔命日逼。
    越及昭王,遂大丧国。
    蚡冒若敖,几馁弗食。
    哀哉祸水,流殃靡极。
    谁谓妇柔,纠如徽纆。
    察若日星,可使昏黑。
    蛊厥心志,剪厥羽翼。
    溺堕深渊,拯之罔得。
    我思成汤,弗迩声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