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作品赏析
【注释】: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

  “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

  也看到人的活动了:

  “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无数铃声意味着很多的骆驼商队。如今它们走向遥远的沙漠,究竟通向哪里去呢?诗人不由怀念起往日“平时安西万里疆”丝绸之路上和平繁荣的情景。“应驮白练到安西。”在这“芦笋初生渐欲齐”的温暖季节里,本应是运载丝绸的商队“万里向安西”的最好时候呀!言外之意是说,现在的安西都护府辖境为吐蕃控制,“丝绸之路”早已闭塞阻隔,骆驼商队再不能到达安西了。句首一“应”字,凝聚了多么辛酸而沉痛的感情!

  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画面上的空间辽远,沙漠广阔,中心展现着一列在缓缓行进的骆驼商队,诗的思想感情就通过这一骆驼队的行动方向,集中表现出来,从而收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寓虚于实的艺术效果。

  (何国治)
创作背景
张籍的《凉州词》创作背景是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诗人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千,写了《凉州词三首》。
诗词关键字: 芦笋 边城 铃声
相关诗词
  • 1
    [唐]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 2
    [唐]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梁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 3
    [唐]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
    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
    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
    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
    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荧煌照天地。
    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
    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
    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
    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然烛。
    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
    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
    李谟擫笛傍宫墙,偷得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