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三棒鼓声频》

先生醉也,童子扶者。
有诗便写,无酒重赊。
山声野调欲唱些,俗事休说。
问青天借得松间月,陪伴今夜。
长安此时春梦热,多少豪杰。
明朝镜中头似雪,乌帽难遮。
星般大县儿难弃舍,晚入庐山社。
比及眉未攒,腰曾折,迟了也,去官陶靖节。
作品赏析
“先生”两句是对整幅画面的总体描写,写出了先生的醉态、童子的动作,很是生动。接着“有诗”四句描写的是陶渊明隐居山中休闲自得的生活。在山间摆脱了凡尘中的俗事,喝着酒、写着诗、唱着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世俗束缚,只是随性所为,自由自在地生活。“问青天”两句提到了月和松,两者是高风亮节的代表,作者渴望松和月相伴,也借此表现了自己的气节和操守。
“长安”四句写很多人都渴望功名,渴望在官场崭露头角,然而这一切也不过是黄粱美梦、过眼云烟。“星般大”几句是作者对小官的劝诫,希望他们趁早归隐,不要被官场的污浊之气感染。由此可见作者对官场的厌恶甚至是痛恨之情。
整首曲子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描述了三类人:一类是归隐之人,他们自得其乐地生活着,有着作者所向往的自由与豁达;第二类是官场权贵之人,做着黄粱美梦,却不知尘世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第三类是尚且没有得志的小官,舍不得丢弃官位,最后落得晚年怨恨的下场,作者劝诫他们还不如早点学习陶渊明归隐山林。
作者多次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庐山社”指陶渊明的好友慧远法师在庐山东林寺创建的白莲社。“腰曾折”则是来自陶渊明所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些都表现了作者对陶渊明的赞赏与推崇之情。其中对隐居生活的描写则表现了他对归隐的向往之情。这与作者曾选择隐居的事实相呼席,表现了作者的洗择县心之所向,而不县沽名钓誉。
创作背景
《三棒鼓声频》的创作背景与作者曹明善观赏《渊明醉归图》有关。在观看这幅画作时,他深感社会现实的压力,因此在画轴上留下了这首曲子。曲子描摹了一个隐居者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暗示了对追求功名富贵等世俗追求的讽刺。作者通过规劝朝中为官者早日归隐山林,以避免悲惨的下场,更加强了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诗词关键字: 比及 童子 春梦
相关诗词
  • 1
    [唐]
    近来逢酒便高歌,醉舞诗狂渐欲魔。
    五斗解酲犹恨少,十分飞盏未嫌多。
    眼前仇敌都休问,身外功名一任他。
    死是等闲生也得,拟将何事奈吾何。
    莫将心事厌长沙,云到何方不是家。
    酒熟餔糟学渔父。
    饭来开口似神鸦。
    竹枝待凤千茎直,柳树迎风一向斜。
    总被天公沾雨露,等头成长尽生涯。
    霆轰电烻数声频,不奈狂夫不藉身。
    纵使被雷烧作烬,宁殊埋骨扬为尘。
    得成蝴蝶寻花树,傥化江鱼掉锦鳞。
    必若乖龙在诸处,何须惊动自来人。
    安得心源处处安,何劳终日望林峦。
    玉英惟向火中冷,
  • 2
    [清]
    书床镜槛,记相连斜桷。
    惯见修蛾远山学。
    倩青腰受简,素女开图,才凝盼,一线灵犀先觉。
    新来窥宋玉,不用登墙,近在蛛丝画屏角。
    见了乍惊回,点屐声频,分明睹翠帷低擢。
    旋手揭,流苏近前看,又何处迷藏,者般难捉。
  • 3
    [宋]
    峡山胜地安禅处,万仞危桥压要津。
    世上岂知名利路,浪中空笑往来人。
    倚门怪石狂遮面,入座寒云碎绕身。
    日暮西风懒回首,满林幽鸟语声频。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