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平江》

沧浪亭下望姑苏,千尺飞桥接太湖。
故里空传吴稻蟹,寒祠犹记晋莼鲈。
芙蓉夜月开天镜,杨柳春风拥画图。
为问馆娃歌舞处,莺花还似昔年无?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站在沧浪亭的桥头,凭栏远眺姑苏(今江苏苏州市)的景象,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吟咏了沧浪亭下的姑苏山水风光,同时也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今日的隐忧。 首联“沧浪亭下望姑苏,千尺飞桥接太湖。”诗人站在高高的沧浪亭下,居高临下,极目远望,只见姑苏城外,烟波浩渺的太湖上,横跨着一座高高的飞桥,把姑苏城和太湖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这一句写得很有气魄,使读者仿佛看到一座苍莽奇伟、凌空飞架的飞桥出现在姑苏城外。这一景象令人心旷神怡。 颔联“故里空传吴稻蟹,寒祠犹记晋莼鲈。”这一联是对苏州的过去进行回忆。“吴稻蟹”是由“故里”而引起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苏州昔日富饶的景象的怀念。“寒祠犹记晋莼鲈”一句是对姑苏过去莼鲈风味的追忆,晋代的张翰因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的莼羹鲈脍,于是辞官归去。诗人在这里用此典故是表明自己出于隐退之念而归隐沧浪之亭。这表现出诗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和淡泊。“吴稻蟹”与“寒祠”并列在一起,让读者产生联想。联想到那时苏州物产丰盈、人才荟萃、粮食丰收、蟹满塘满、官府不治、祠庙荒废的景象。这繁荣昌盛、歌舞升平的景象,而今安在哉?这一联的词语是平列的,它们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概括了苏州的兴衰盛况。 颈联“芙蓉夜月开天镜,杨柳春风拥画图。”这两句通过用生动的景物来形容当时姑苏城外水乡的明媚风光。“开天镜”三字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太湖波光粼粼、清澈明净的景象。“拥画图”形象地描绘出杨柳依依、春风荡漾、百花争艳、万木争荣的景象。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很好地烘托了诗人凭栏远眺时欣喜、愉悦的感情。 尾联“为问馆娃歌舞处,莺花还似昔年无?”这一句是诗人思绪万千后发出的慨叹。诗人想到沧浪亭畔昔日的歌舞之地,如今已人去楼空、花残柳败、莺燕无迹、满目凄凉了。这不禁令诗人产生许多感慨。繁华已逝,岁月不饶啊!这不禁令诗人担心繁华难再。 这首诗是一首怀古诗,作者在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化虚为实,将抽象的时间变得形象可感,将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可见。全诗洋溢着诗人的喜悦之情和对往昔的怀念。然而诗人的心情是复杂的,他的欣喜中夹杂着悲凉和叹惋。这从诗的韵脚转换中可以体会到。由平声韵转为仄声韵,由明快舒展转为沉郁顿挫。这表明诗人的情感也随之变化。 总之,这首诗写得很有特点:它以景生情,以情带景,情景交融;它化抽象为具体,化虚为实;它善用典故,语言简练生动。这些都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创作背景
陈孚的《平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苏州平江地区的美景和历史文化有关。诗人通过对平江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怀念。诗歌中提到了沧浪亭、太湖、吴稻和蟹等元素,展现了苏州水乡的风貌和丰富的物产。同时,诗人还借用了晋朝时的莼鲈美味,突显了苏州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整首诗充满了对自然和人文的赞美,也流露出对过去和现实的深思。
诗词关键字: 飞桥 天镜 画图
相关诗词
  • 1
    [唐]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绿,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江渺渺来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沙鸟不知陵谷变,朝飞暮去弋阳溪。
  • 2
    [唐]
    平江波暖鸳鸯语,两两钓船归极浦。
    芦洲一夜风和雨,飞起浅沙翘雪鹭。
    渔灯明远渚,兰棹今宵何处。
    罗袂从风轻举,愁杀采莲女。
  • 3
    [宋]
    踪迹平生马少游,功名外物等虚舟。
    不多饮酒常成醉,自在吟诗只遣愁。
    已幸一帆离锡邑,更宽两日到杭州。
    晓来忽见盘门塔,疑是西湖大佛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