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涉洛川》

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
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
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作者是唐朝诗人李商隐。这首诗的创作风格和李商隐一贯的诗歌风格相似,情感深沉,意象丰富。 首句“通谷阳林不见人,我来遗恨古时春。”描绘了一个寂静的森林,人们似乎都不在,诗人感到遗憾和遗憾。这里的“不见人”和“遗恨”表达了诗人对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和失落。 第二句“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则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和神话意象。宓妃是《诗经·郑风》中的一位女子,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自己。诗人说,即使宓妃有无限的遗憾,也不会为了君王去杀灌均。这里的“杀灌均”是一个典故,指的是要为宓妃报仇,但诗人却说,即使这样也不能解决问题。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无力和无奈,同时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怨和悲愤。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寂静的森林和宓妃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无人欣赏美景的遗憾和世事的无力和无奈。诗人的情感深沉而丰富,意象生动而富有象征意义。这首诗体现了李商隐一贯的诗歌风格,情感深沉,意象丰富,语言优美。 至于诗的主题和内涵,它似乎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体在历史和命运面前的无力和无奈。诗人通过森林的寂静和宓妃的故事,表达了对生命、爱情、历史和命运的深深思考。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深深的哀怨和悲愤,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诗词关键字: 遗恨 君王 不见
相关诗词
  • 1
    [魏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
    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
    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
    俯则未察,仰以殊观。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
    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
    ”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
    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
  • 2
    [唐]
    东越秋城夜,西人白发年。
    寒城警刁斗,孤愤抱龙泉。
    凤辇栖岐下,鲸波斗洛川。
    量空海陵粟,赐乏水衡钱。
    投阁嗤扬子,飞书代鲁连。
    苍苍不可问,余亦赋思玄。
  • 3
    [宋]
    草草园林作洛川。
    碧宫红塔借风烟。
    虽无金谷花能笑,也有铜驼柳解眠。
    春似旧,酒依前。
    何妨倚杖雪垂肩。
    五陵侠少今谁健,似我亲逢建武年。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