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五六月,气候苦不常。 积阴绵五旬,畏景淡无光。 天漏比西极,地湿等南方。 今何苦常雨,昔何苦常暘。 七月二日夜,天工为谁忙。 浮云黑如墨,飘风怒如狂。 滂沱至夜半,天地为低昂。 势如蛟龙出,平陆俄怀襄。 初疑倒巫峡,又似翻萧湘。 千门各已闭,仰视天茫茫。 但闻屋侧声,人力无支当。 嗟哉此圜土,占胜非高冈。 赭衣无容足,南房并北房。 北房水二尺,聚立唯东箱。 桎梏犹自可,凛然覆穹墙。 嘈嘈复杂杂,丞汗流成浆。 |
|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五六月份连绵阴雨的景象,以及暴雨如注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首段描述了五六月份的天气变化,阴雨连绵,阳光稀薄,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接着,作者通过对比现在和过去的天气,表达了对当前天气状况的不满和无奈。 第二段描述了七月初的暴雨情景,黑云压城,风起云涌,大雨如注,天地仿佛都在颤抖。作者通过生动的比喻,将暴雨的情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随后,作者描述了房屋被水淹的情景,人们无助地看着屋顶塌陷,感叹自然灾害的无情。最后,作者通过描写人们的苦难和无奈,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整首诗语言生动,比喻形象,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灾害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不公,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