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桃源送人》
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 先时见者为谁耶? 源水今流桃复花。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通过对武陵川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图。
首句“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描绘了武陵川的幽静和其中存在的秦人生活。诗人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里小径幽深,桃红柳绿,鸡犬相闻,宛如人间仙境。这里的“幽遐”二字点出了武陵川径的幽静深远,使人流连忘返。
“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两句,诗人提出了一个问题,询问曾经见到过这里景象的人是谁。同时,也描绘了源水长流,桃花盛开的美景。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这里美景的赞叹,也暗示了这里的生活方式已经维持了很久,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了一般。
整首诗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人通过描绘武陵川的景象,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场景,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或许这里的生活方式即将消失,或许诗人也明白这只是一个梦,但这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却永远留在了诗人的心中。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通过对武陵川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
创作背景
《武陵桃源送人》是唐代诗人包融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关。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避世的桃花源,充满了宁静、和平与幸福,成为后世文人墨客向往的象征。包融的这首诗将武陵源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相联系,表达了对于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
在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盛行,其中“桃源派”成为一个重要的流派。这个流派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道教盛行以及人们对生命短暂的忧郁情绪有关。诗人们在作品中通过描写近乎幻觉式的想象,表达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包融的《武陵桃源送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体现了对桃源美景的向往,又彰显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相关诗词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