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分类标签: 唐诗三百首
作品赏析
【注释】:
金陵津渡:指今江苏镇江的西津渡。瓜州:在江苏省刊江县南。

【简析】:
羁旅、山楼、斜月、夜潮,加上两三星火,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

----------------------------
  这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轻灵妥贴。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毫不费力。“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极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伫立在小山楼上眺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好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这不清楚地告诉我们行人那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吗?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显得那么浑成无迹。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潇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

  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神情。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情景如在目前。

  若把“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象。《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首纯用轻笔,两者也有不同。

  (钱仲联 徐永端)
创作背景
《题金陵渡》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佳作。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涉及到诗人漫游江南的经历。在某个夜晚,张祜夜宿镇江渡口,面对浩渺的长江夜景,感受到了旅途中的孤独和落寞。他借景抒情,以此诗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寂寞与凄凉。诗中的“金陵渡”并非指南京,而是镇江的渡口。这里的夜景美妙如画,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烟笼寒水,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将这幅宁静凄迷的江上夜景描绘得淡雅清新,韵味悠长。
诗词关键字: 小山 行人
相关诗词
  • 1
    [唐]
    玉京人去秋萧索,画檐鹊起梧桐落。攲枕悄无言,
    月和残梦圆。背灯惟暗泣,甚处砧声急。眉黛小山攒,
    芭蕉生暮寒。
    清风明月夜深时,箕帚卢郎恨已迟。
    他日孟家坡上约,再来相见是佳期。
  • 2
    [宋]
    十日西行过永济,时时细雨湿衫衣。
    多情会得山神意,犹恐行人欠翠微。
  • 3
    [宋]
    一切音声相,是人听以耳。
    我圜通大士,唯以眼而听。
    非物以眼听,六根互为用。
    当其互用时,根境不相杂。
    譬如帝珠网,交光相融摄。
    即此融摄相,各各住自位。
    以此三昧力,普施于一切。
    俾不离声色,透出声色海。
    眼处若闻声,耳处得解脱。
    共证十方空,同名观自在。
    我作如是赞,定招妄语罪。
    既招妄语罪,画者亦是妄。
    画者既是妄,此相非真实。
    于非真实处,此相常现前。
    应作如是观,是真法供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