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阳应候,万国同文。 天正纪节,太史书云。 凝旒在御,列斜爰分。 寿觞斯荐,祝庆明君。 |
| 一阳应候,万国同文。 天正纪节,太史书云。 凝旒在御,列斜爰分。 寿觞斯荐,祝庆明君。 |
| 世俗纷为伪,躬行率以诚。 拳拳将母念,侃侃友于情。 济物岂求报,得仁非近名。 谁为太史传,独行有宗英。 |
| 侃侃太史孙,风谊美于玉。 生才天岂虚,此士世所属。 秦槌不敢赠,孔道以相告。 一世须大舆,长途要坚毂。 神天极虔恭,万姓吾骨肉。 念此心迹融,永以天下福。 |
| 云馆接天居,霓裳侍玉除。 春池百子外,芳树万年馀。 洞有仙人箓,山藏太史书。 君恩深汉帝,且莫上空虚。 |
| 秋入吴江一叶飞,归来游子着朝衣。 乡人始识文章贵,仕路休嫌定省稀。 宝带桥边舟泛泛,白云司里树依依。 路经震泽人应问,太史周南胡不归。 |
| 修竹娟娟净如洗,古木槎牙半空倚。 莫嫌怪石长苍苔,当年曾中将军矢。 将军年少多奇勋,平生意气凌秋云。 他时太史书勋业,汗简须当用此君。 |
| 博士才名成老翁,又随声教向关中。 百年礼乐今重见,万国车书喜会同。 泰华云开仙掌出,昆明水冷劫灰空。 他时太史瞻星地,应说奎光聚井东。 |
| 自昔龙门峻,叨蒙国士知。 紬书陪太史,问学仰宗师。 一纪依林壑,千秋隔履綦。 余生愧簪绂,无路送灵輀。 |
| 乃翁昔为校书郎,汗简所载日月光。 今看太史牛马走,往见中朝鸳鹭行。 南公闻名定倾盖,西府念旧当外堂。 傥思泰定山下路,肯来从我无相忘。 |
| 文章天所秘,赋予均功名。 吾尝考在昔,颇见造物情。 离堆太史公,青莲老先生,悲鸣伏枥骥,蹭蹬失水鲸。 饱以五车读,劳以万里行,险艰外傋尝,愤郁中不平。 山川与风俗,杂错而交并,邦家志忠孝,人鬼参幽明,感慨发奇节,涵养出正声,故其所述作,浩浩河流倾,岂惟配诗书,自足齐韺茎。 我衰敢议此,长歌涕纵横! |
| 冲和堂中和气袭,堆笏满床群从集。 宜州太史一纸书,百年笔墨犹山立。 使君所学何超然? 要是胸中不负天。 王畿奉使才廿日,忠厚风流天下传。 国家多事民力困,正要设施先百郡。 但令一念与天通,河南南阳亦可问。 |
| 太史笔端云似画,老从星外月如规。 十分酷似梅花瘦,一点非关玉琯吹。 谏草成山安用许,槐庭转日未应迟。 东风快便公须醉,莫问人间是几时。 |
| 敲门空过太史宅,曳杖却上初阳台。 雷从葛仙井底起,雨自黄妃塔上来。 官军捷报铜铊陌,山人酒泻白螺杯。 凭谁得知诗句好,山东李勋今有才。 |
| 江湖老我百无堪,懒过岫书太史谈。 雨脚又连人日暗,酒肠那似少年酣。 一生出处龟藏六,万事乘除狙赋三。 且试半篙春水绿,南山之北北山南。 |
| 平生久矣服时名,况复亲闻玉唾声。 便拟近师黄太史,不须远慕白先生。 巨编固已汗牛积,长句尤能倚马成。 今日诗坛谁是主,诚斋诗律正施行。 |
| 谤东家丘如狗,誉太史儋犹龙。 卿可自用卿法,吾未始出吾宗。 |
| 一纸黄书举茂才,使君后挽复前推。 似闻太史占奎宿,先敕天官起蛰雷。 唐世科场先进士,汉家郊庙要抡魁。 白头乡老殷勤处,西望旗铃送喜来。 |
| 怒风驾海潮,钱塘天下庄。 岷山浚源委,东下极奔放。 中横吴淞江,烟波渺四望。 归欤太史笔,偃蹇九霄上。 |
| 子陵江海客,本非沮溺伦。 仁义立奇论,岂果忘吾民? 狂奴作故态,飘然归富春。 客星犯帝座,太史奏天文。 故人信符谶,三分等浮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