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年不见山村人,瑶华忽到英溪滨。 见诗犹如见君面,读诗只字必三嚥。 当今满面眼非吾曹,与君例亦同此遭。 风雅之音幸未变,托之足以舒郁陶。 颇谓仇仙若鸾凤,造次而鸣亦惊众。 丹穴方堪养羽仪,他年会作明时用。 |
| 际哉春晚故山薇,冉冉江云日暮低。 为问柳桥看燕舞,何如松岭听猿啼。 |
| 书帘朱箔燕为家,青草门庭只产蛙。 一树樱桃红半落,园丁愁矸雨如麻。 |
| 樵儿拾樵不畏虎,隔溪看花如隔雾。 鹧鸪声在柘崗西,落日腰镰下山去。 |
| 本来无饮兴,偶此到溪滩。 屋角悬双瓠,船头系一竿。 塔高风便响,桥峻雨随乾。 莫怕城门闭,行归亦不难。 |
| 当年万里客西南,药市题诗倚半酣。 偶为三游群玉府,遂妨重到百花潭。 剡溪漫说思安道,函谷谁能识老聃? 空乞丹青作横幅,半堤寒日策羸骖。 |
|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 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烟雨濛濛鸡犬声,有生何处不安生。 但教黄犊无人佩,布谷何劳也劝耕。 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 岂是闻韵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杖藜裹饭去匆匆,过眼青钱转手空。 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 |
| 冲雨入穷山,山民犹闭关。 橘垂茅屋畔,梅映竹篱间。 奇石依林立,清泉绕舍湾。 吾思隐兹地,凝立未知还。 |
| 自是神仙客,梅花亦让青。 绿垂云叶重,黄映雪花轻。 袜小凌波稳,杯斜带露倾。 一枝来赠我,吟几觉春生。 |
| 田绕青山好住家,短篱疏圃接丘麻。 烟村远近栖鸦乱,竹岸高低飞鹭斜。 泉喷石间严涌雪,雾浮堤外柳吹花。 连云碧色秋光冷,眠犊黄昏草长芽。 |
| 暮秋景物觉荒凉,触景凭高逆杳茫。 归隐清如陶靖节,苦吟瘦似沈东阳。 烟横晚浦蒹葭碧,霜落寒林橘柚黄。 追想汉宫当日事,赐萸冥罢谢君王。 |
| 山中閒宰相,日日有蜂衙。 剑戟门前竹,枪棋鼎内茶。 莺歌喉宛转,蝶舞翅欹斜。 只此堪娱乐,何消解语花。 |
| 融和天气好,携杖作清游。 景物自消长,禽言或去留。 人登山际寺,花映水边楼。 欲写归吟卷,敲推手不休。 |
| 村疃多幽趣,谁言景象稀。 云欹山卸帽,苔长石添衣。 一岁惊春老,千林觉绿肥,可怜双蛱蝶,又傍菜花飞。 |
| 山势主宾立,溪流泾渭分。 景幽诗易得,兴逸酒难醺。 有累营家燕,无心出岫云。 若言朝市事,毫发不曾闻。 |
| 搔头无别想,得句但长吟。 懒到风波地,坚存铁石心。 人情从冷热,世态任浮沈。 却喜虚檐外,清吹满竹林。 |
| 诗骨清臞甚,几如沈隐侯。 自编篱象眼,为护笋猫头。 日有丘园乐,身无世俗愁。 怜渠名利客,汩汩几时休。 |
| 隐迹深村里,年今四十余。 谩携三寸管,欠读几行书。 爱竹和烟种,移梅带月锄。 箪瓢还自乐,饭糗茹青蔬。 |
| 生来疎拙甚,怕与俗流同。 颇识一丁字,宁牵两石弓。 夜敲节柳月,晓对落花风。 但得身无事,何消效送穷。 |
| 萧洒园池上,依然一故庐。 苍苔封曲迳,老鹤伴閒居。 计拙身还逸,颜酡鬓任疎。 日长无个事,穷达儘教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