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北柳六一,家传掷卦灵。 秋清演渔曲,春近著牛经。 掩肆花竹秀,排门柑橘馨。 应怜喜功者,虚要岘山铭。 |
| 人为浮名若挂钩,夫君知命独休休。 东都门外蚤辞禄,西岘山前不入州。 告第书归泉壤底,满籯金在架签头。 当年勇退称三老,此老胡宁不憗留。 |
| 妙龄嘉誉满东东,晓接甘泉豹尾中。 烜赫身荣知有道,从容心计不言功。 威行岘首追羊叔,名在鄱江忆鲁公。 种木十年归莫遂,涂车千里恨何穷。 |
| 紫微阁底送君回,第二厅帘下不开。 莫恋汉南风景好,岘山花尽早归来。 |
| 汉家招秀士,岘上送君行。 万里见秋色,两河伤远情。 王师出西镐,虏寇避东平。 天府登名后,回看楚水清。 |
| 指崖屹立镇山川,万丈巍巍势插天。 风日双清时有限,乾坤一览景无边。 东西岘丹青与献,南北群峰紫翠边。 我欲凌风登绝顶,一声铁笛叫飞仙。 |
| 江花岸草晚萋萋,公子王孙思合迷。 无主园林饶采伐,忘情鸥鸟恣高低。 长江月上鱼翻鬣,荒圃人稀獭印蹄。 何事斜阳再回首,休愁离别岘山西。 |
| 荆州太守驾朱轓,宝笔题诗出御前。 应厌笙歌消暇日,欲将才业效当年。 千章翠木云间寺,百丈清江雪后船。 看取古来良吏迹,苍碑突兀岘山巅。 |
| 避石攀萝去不迷,行时举步似丹梯。 东轩海日已先照,下界晨鸡犹未啼。 郭里云山全占寺,村前竹树半藏溪。 谢公吟望多来此,此地应将岘首齐。 |
| 云阴开剥日光穿,和气随风近酒船。 湖面波清浑见底,楼头山碧自生烟。 兴长不忍回孤棹,歌懒才能逐缓弦。 因子樽前话归计,醉魂先到岘山边。 |
| 远下吴江向霅川,高秋风物倍澄鲜。 幹緌菰叶翠相乱,锦石游鳞清可怜。 邮渚挝频津吏鼓,渔歌唱近使君船。 吴兴岘山足胜事,汉水襄阳空昔贤。 |
| 谁言襄阳苦,歌者乐襄阳。 太守刘公子,千年未可忘。 刘公一去岁时改,惟有州南汉水长。 汉水南流岘山碧,种稻耕田泥没尺。 里人种麦满高原,长使越人耕大泽。 泽中多水原上乾,越人为种楚人食。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 长有行人知此乐,来买槎头缩项鳊。 |
| 才华早岁妙中州,惠爱长存瘴岭头。 陈迹他年循吏传,遗文何日茂陵求。 平生业履一经在,投老功名万事休。 惟有岿然岘山石,往来涕泪不胜流。 |
| 天巧不易觑,觑巧不难着。 狐裘或反衣,铸铁真成错。 此亭对此石,层层水初落。 凭高得其要,他景皆可略。 苍波绕庐阜,白浪萦衔霍。 鱼龙出变怪,鳞鬣纷拿攫。 初疑海上来,根株相连络。 又疑泗滨渡,清润可磨琢。 水石两奇特,宾主一笑乐。 犹想岘山亭,清名与山托。 |
| 才猷表表自名卿,何况传家烜赫声。 道院老人真乃祖,雪堂高弟是诸兄。 一牛鸣地正接迹,五马行时尤见情。 拟岘登临试回首,小轩应记碧山横。 |
| 平时州县间,上下意苦异。 善书肘或掣,有志奚由遂。 子今得所从,展布有余地。 两贤更勠,万物应吐气。 相期召杜功,奕奕照采世。 不须岘首碑,自有樵川志。 |
| 月晦逢休浣,年光逐宴移。 早莺留客醉,春日为人迟。 蓂草全无叶,梅花遍压枝。 政闲风景好,莫比岘山时。 |
| 持节南来耸百城,就分帅阃握边兵。 尽令殊俗窥风采,更许佳山托姓名。 岘首要须刊伟迹,习池底事著狂生。 风流人物今宗主,物物俱蒙不朽荣。 |
| 京岘城南隐映深,两牛鸣地得禅林。 风泉隔屋撞哀玉,竹月缘阶贴碎金。 藻井仰窥尘漠漠,青灯对宿夜沈沈。 扁舟过客十年事,一梦此山愁至今。 |
| 岩风爱日泪阑干,去住情途各万端。 世乱敢言离别易,时清犹道路行难。 舟维晚雨湘川暗,袖拂晴岚岘首寒。 见说满朝亲友在,肯教憔悴出长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