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 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 生为一身穷,死也万世珍。 言苟可垂後,士无羞贱贫。 |
| 身杭如柴,眼明如电。 衡鉴台岭,品藻山外之宗。 挥呵悟门,不堕文字之相。 以讷为辩,以戒为碍。 横拈尘尾雨花倾,万象森罗俱鼎沸。 |
| 厚重如山,宽大如海。 丹青有神,莫拟其踪。 僧繇笔妙,虽状共迹。 如上国这春归,香风四吹。 如银蟾之出水,万象敛影。 显三教融通,大法之宗主者也。 |
| 显允临邛,吏师文宗。 能者述之,德宇恢恢。 疏而不失,有物实之。 於义当然,确乎不夺。 强者屈之,爱民如子。 曰予用威,谁其恤之。 图像如生,虽不能言,谁敢忽之。 其事在人,岁月其逝,勿坠失之。 後有南董,询事考言,尚其笔之。 |
| 先生少也隐鹿门,爽气洗尽尘埃昏。 赋诗真可凌鲍谢,短褐岂愧公卿尊。 故人私邀伴禁直,诵诗不顾龙鳞逆。 风云感会虽有时,顾此定知毋枉尺。 襄江渺渺泛清流,梅残腊月年年愁。 先生一往今几秋,後来谁复钓槎头。 |
| 廖君欉遫,卒享五福。 其艰其勤,天畀戬谷。 治生之材,可以治邦。 知子之智,可以使能。 耋老于乡,以福孙曾。 在尔後人,思其艰勤,思其好贤,维衣食之源。 瞻像思孝,勿堕其教。 |
| 吟诗莫学李太白,千首万言皆酒色。 吟诗莫学杜拾遗,一生抱恨长嗟咨。 二豪胸中有佳趣,诗酒聊以发其悟。 世人有眼谁识真,第见诗篇不见人。 借令置之庙堂上,事业肯道风骚将。 睥睨连帅奴将军,英风义气高薄云。 我今再拜观遗像,犹疑饭颗相逢样。 诗题绘事在人间,光焰何翅长万丈。 |
| 立雪齐腰,求法断臂。 有志忘诸躯,无心契诸己。 了了常知,其知密微。 妙不借口,的自传衣。 全功归父底时节,拈转虚空绝所依。 |
| 一年三百六十斋,一日不斋事如麻。 蒲团曲几乌藤杖,是中正要心出家。 不耽钱之庞老乐,未划草之丹乐霞。 幅巾紫裰春颜在,已见山云埋秋槎。 逢人莫问西来意,春去杜鹃啼落花。 |
| 大泽沾荒裔,灵山识老臣。 微茫云外迹,衰病瘴中身。 湿草寒碑夕,晴花午殿春。 高檐风雨断,犹避六丁神。 |
| 我读寒山拾得诗,唐初武德贞观时。 此必前朝老进士,开皇大业不仕隋。 长歌短舞芙蓉句,开元元和尚无之。 一箒天台国清寺,扫灭人世贪嗔痴。 文殊师利复现世,僧俗未妨疑传疑。 或题松下读黄老,臆辨二叟果为谁。 谚云橘皮错认皮,九方皋马遗黄骊。 呜呼甚矣吾衰矣,郁郁都都焉雄雌。 |
| 吟鞭遥指鹿门归,水色山光件件诗。 缩项鳊鱼元自好,当年应悔识王维。 |
| 西付不了,东行相讨。 大乘气遥,少林春早。 九年面壁,求人而急。 三拜髓传,得嗣而贤。 芦华明月夜船转,水远天低秋色连。 |
| 诵诗纵不忤龙颜,荣贵无过是好官。 未必一僮随瘦马,千年传作画图看。 |
| 道无拣择,宗非促延。 死生外著,清白家传。 觅罪性空,廓然大同。 妙尽亡能境,机回却借功。 虚明自照靡心识,明月灵犀夜魄通。 |
| 一释迦佛起天竺,罗汉五百又十六。 中华止绘十六僧,贯休十八老笔续。 千无万无无更无,芥子须弥一扫俱。 阿字义门总深入,画图岂止伐颛臾。 咄,伏虎降龙两尊者,此卷写一犬如狮一仙鹤,精妙丝毫无苟且。 笔墨游戏真,古今劫火燃。 卷起短轴且饮酒,西窗万里开青天。 |
| 微言固已成糟粕,纸上形容转更疏。 要识平生真面目,百无所似若为书。 |
| 牛首蒙倛两误传,与人同处最难言。 孟轲出语不惊坐,熟复方能知委源。 |
|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 便知元济在掌股。 羊公德行化悍夫,卧鼓不战良骄吴。 公方沉鸷诸将底,又笑元济无头颅。 雪中行师等儿戏,夜取蔡州藏袖底。 远人信宿犹未知,大类西平击朱泚。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齁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
| 授屈眴衣,秉毗卢印。 师坐西山,名称东震。 蜂服之粉兮春蜜之滋,蚌肠之珠兮夜蟾之孕。 远气呈祥,灵枝发旁。 牛头接得融居士,华鸟不来庵外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