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补衣》

百补未成片,何缘御得寒。
拆时如网裂,纫处着针难。
色样多无定,花纹斗不完。
分明类禅衲,其奈戴儒冠。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针线缝补为题,通过咏物,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儒生在寒冬中苦熬的情景。 首联“百补未成片,何缘御得寒。”描绘了儒生补了又补的衣服仍然无法抵御寒冷,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颔联“拆时如网裂,纫处着针难。”进一步描绘了缝补的艰难,如同破网一样,缝纫时也十分困难,需要极高的技巧。这一联既生动地刻画了生活的困苦,也展现了儒生坚韧不拔的精神。 颈联“色样多无定,花纹斗不完。”描述了衣服的颜色和花纹经常变化,永远也缝补不完,描绘出儒生生活的多变和不稳定。 尾联“分明类禅衲,其奈戴儒冠。”点明主题,儒生补衣如同僧人的禅衲,无奈的是他们还要戴着儒生的帽子。这一句既表达了对儒生生活的同情,也体现了对儒生学业的期望。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儒生艰苦的生活,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令人深感同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儒生学业的期望,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创作背景
《补衣》是元代戏曲作家郑廷玉的代表作之一,其创作背景与元代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蒙古族的统治使得汉族士人的地位低下,科举制度也一度中断,这使得许多汉族文人转向了戏曲创作,通过戏曲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元代社会也存在着贫富悬殊、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这些都成为元曲创作的重要题材。 《补衣》一剧以家庭琐事为题材,描写了夫妻之间、婆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也涉及了社会道德、人性善恶等问题。通过剧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和情节安排,表达了作者对于家庭伦理道德和社会风尚的看法。 综上所述,《补衣》的创作背景与元代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和思想密切相关,通过戏曲的形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诗词关键字: 成片 无定 花纹
相关诗词
  • 1
    [宋]
    居廛终是俗,饭罢即禅房。
    竹荫一庭绿,荷分两岸香。
    拙鸠呼雨缓,老衲补衣忙。
    不厌频来此,岩深风自凉。
  • 2
    [明]
    旧禅栖古越,旅榇隔新亭。
    社散莲犹白,吟余草自青。
    鸟鳷行道路,蛙产灌畦瓶。
    雨湿眠来石,风翻读半经。
    补衣荷片片,照佛火星星。
    听绝晨参磬,寥寥人杳冥。
  • 3
    [明]
    山亭寥落接人稀,泥补柴门叶补衣。
    不起竹床头似雪,已无心去问襌机。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