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酬忠公林亭》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隐居山林的真隐士,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敬仰之情。诗中描绘了隐士的居住环境、生活方式以及他们与尘世的距离。通过隐士的自述,诗人展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在面对自然和尘世时的态度。 首先,诗中描述了隐士的居住环境:靠近西山的小屋,种满了树木,已经成荫。这种描述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幽静、自然的环境,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隐士的小屋虽然接近人烟,但依然保持了与世隔绝的氛围。 接着,诗人描绘了隐士的生活方式:他们与世隔绝,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偶尔开门,也只是为了清理门前落叶,这种行为展示了他们的孤寂和清高。他们与尘世的距离看似近在咫尺,实际上却远在天涯。他们与尘世保持距离,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干扰。 诗人在描绘隐士的内心世界时,使用了“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这一句。隐士自称能够理解尘世的事务,但他们并不会被尘世所干扰。这表达了隐士超然物外、内心平静的境界。他们能够与尘世保持距离,但又不会失去对尘世的了解和关心。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隐士的敬仰之情:“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隐士智慧的钦佩,以及对他们内心平静的向往。诗人希望能够与隐士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人生的道理。这种情感是诗人对隐士的赞美和敬仰的体现。 整首诗充满了对真隐士的赞美和敬仰之情,通过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展示了隐士的生活方式和内心世界。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隐士的敬仰之情,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隐士生活和内心的窗口。
创作背景
**《酬忠公林亭》是唐代的诗人包融创作的一首诗**。包融和当时的大多数诗人一样,热衷于建功立业,获取功名。他的这首诗,可以被看作是对自己仕途的一种期望和自勉。他通过描绘忠公林亭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对仕途的向往和追求。他借景抒情,以林亭的景色自比,展现了自己的抱负和志向。然而,具体的创作背景,如包融的个人经历、社会环境等,史书并未详细记载,所以无法给出更多的背景信息。
诗词关键字: 尘事 结庐 人迹
相关诗词
  • 1
    [宋]
    南堂秋雨清,竹树变愁静。
    微寒病体苏,燕坐尘事屏。
    高林飒已落,鸣雁去方永。
    何以消沉忧,予以在箕颍。
  • 2
    [宋]
    病枕方行药,公门似隐居。
    孤烟寄庭木,微雨长秋蔬,
    宦薄惭骑马,山高梦结庐。
    期僧仍未至,慵写与人书。
  • 3
    [宋]
    晚风吹山空,闲步策藜杖。
    纡从砂涧头,行过崖石上。
    庵门耀金碧,中觉天地旷。
    神泉夜光灿,禽鸟互酬唱。
    黄冠扣閒趣,发语知不妄。
    因拈故人迹,流辈所钦向。
    我答亦附会,不想失宜当。
    随口诚卒然,聊纪客中况。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