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阮公啸台》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
至今清风来,时时动林树。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对历史遗迹的怀古之作。诗中描绘了一个荒凉的古台,周围被荆棘和杞柳所遮蔽,仿佛已经无人问津。然而,诗人却传述这是一位古人的遗迹,引发了对这位古人的无限敬仰和长啸之处的怀想。 “荒台森荆杞,蒙笼无上路”,诗人在开篇就描绘出了一个荒凉的古台,周围被荆棘和杞柳所遮蔽,几乎无法看见它的全貌。这种荒凉和沉寂的氛围为整首诗定下了基调,也为下文的怀古之情做了铺垫。 “传是古人迹,阮公长啸处”,诗人进一步说明这个古台是某位古人的遗迹,并引用了阮公的长啸之处,使得这个古台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这里诗人对古人充满了敬仰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长啸之处的怀念和向往。 “清风来时时动林树”,诗人描绘了清风徐来,林树摇曳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古台的荒凉和静寂。这里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怀古之情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 “逝者共已远,升攀想遗趣”,诗人感慨时光流逝,古人已远去,但诗人仍然渴望能够升攀古台,追寻那位古人的遗趣。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向往。 “静然荒榛间,久之若有悟”,诗人最后描绘了在荒榛之间静坐思考的场景,似乎有所领悟。这里的“静然荒榛间”与前文的“荒台森荆杞”相呼应,进一步强调了古台的荒凉和寂静。而“久之若有悟”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思考和领悟。 “灵光未歇灭,千载知仰慕”,诗人在结尾处再次强调了历史遗迹的价值和意义,即使时光流转,那些闪耀着智慧和灵光的古人遗迹仍然会被后人敬仰和追慕。这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希望。 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古台、怀念古人、追寻遗趣等情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期待。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与怀古情感的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创作背景
《阮公啸台》是唐朝诗人包融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阮公啸台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阮公啸台是魏晋时期阮籍放达不羁、纵酒长啸之处。据史书记载,阮籍为避世乱,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痛哭而返。他登台长啸,抒发胸中的郁愤之情。包融登上阮公啸台,感慨万分,遂作此诗。 首联“荒台麋鹿争新草,村巷牛羊践花卉”写阮公啸台的荒凉景象,颔联“时有邻人相步过,不知姓字谁迁此”写诗人的孤独感,颈联“孤客狂歌悲清风,昔人已去台空矣”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尾联“年荒更觉游人意,独上高楼望江水”则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整首诗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到古诗文网站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上一首
《咏雪》
诗词关键字: 人迹 逝者 长啸
相关诗词
  • 1
    [宋]
    晋汉高人迹已陈,同君仙屐叩山灵。
    涧悬白练流云液,路夹苍虬耸石屏。
    鸟下老藤摇翠木,僧归寒屋钥秋扃。
    萧萧落日闻笙鹤,满耳天风聒醉醒。
  • 2
    [宋]
    逝者日云远,人情尤感伤。
    素车来隧路,奠哭起高堂。
    集纪论才备,阡铭叙事长。
    友兄成雅志,不朽是文章。
  • 3
    [宋]
    杖头桃起碧山云,剑气擘开沧浪海。
    鞭龙笞凤游八区,长啸一声天浩荡。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