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词典大全

搢笏

读音:jìn hù

繁体字:搢笏

意思:亦作“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
  ▶《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
  ▶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袆帗带

解释:1.亦作"搢忽"。 2.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3.引申指朝见。

造句:暂无

首字母缩写:jh

【拼音】jìn

【包含搢笏的诗词】
《西江月·思邈方书去失》
思邈方书去失,休文老病来攻。
新年筋力太龙钟。
腰似铁猫儿重。
雅拜怎生搢笏,徐行也要扶筇。
田翁邀饮不能从。
难伴诸公上雍。
上一篇
搢朴
下一篇
搢版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