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音:jìn hù
繁体字:搢笏 意思:亦作“搢忽”。 1.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谷梁传•僖公三年》:“阳谷之会,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 ▶范宁注:“搢,插也。笏,所以记事也。” ▶《墨子•公孟》:“公孟子戴章甫,搢忽,儒服,而以见子墨子。” ▶毕沅校注:“忽即笏字。” ▶《穆天子传》卷一:“天子大服,冕袆帗带 解释:1.亦作"搢忽"。
2.插笏。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用以记事备忘,不用时插于腰带上。
3.引申指朝见。
造句:暂无 首字母缩写:jh
【拼音】jình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