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潇湘八景》 湘水秋更清,湘月秋更白。

湘水秋更清,湘月秋更白。

意思:湘水秋季更清,湘月秋季更白。

出自作者[明]杨基的《潇湘八景》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潇湘夜雨和洞庭秋月为题材,描绘了秋夜中湘江的美丽景色和深邃情感。 首句“湘水秋更清,湘月秋更白”便以湘江的水和月亮,象征着秋天的清和白,为整个画面定下了基调。清澈的秋水与明净的秋月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清新、明净的氛围。 “光辉一相荡,水月不辨色”进一步描绘了夜雨潇湘的景象。月光与水光相互辉映,使得水和月色浑然一体,难以分辨彼此的色彩。这里运用了“一相荡”的词语,表达了月光和水波相互交融、相互映照的情景,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 “何处洞箫声,巴陵夜归客”则转向了情感的表达。巴陵夜归的箫声,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哀愁和思念。这里的“洞箫声”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诗人通过这种想象,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使得景色更加生动、感人。 而最后一句“右洞庭秋月”则以对比的方式,将潇湘夜雨与洞庭秋月两个不同的场景联系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同时,“右”字也表达了诗人对这两个场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潇湘夜雨和洞庭秋月为题材,通过清新、明净的景色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右潇湘夜雨。
湘水秋更清,湘月秋更白。
光辉一相荡,水月不辨色。
何处洞箫声,巴陵夜归客。
右洞庭秋月。
作者介绍 杨基简介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江苏苏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关键词解释

  • 湘水

    读音:xiāng shuǐ

    繁体字:湘水

    意思:即湘江。
      ▶汉·东方朔《七谏•哀命》:“测汨罗之湘水兮,知时固而不反。”
      ▶唐·杜甫《建都十二韵》:“永负汉庭哭,遥怜湘水魂。”
      ▶鲁迅《湘灵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