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类飞仙去,光同拜日来。
意思:遗迹类飞仙去,光同拜天来。
出自作者[唐]马戴的《府试观开元皇帝东封图》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对古代帝王封禅大典的生动描绘,通过对一系列细节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封禅仪式的庄严与神圣。
首联“俨若翠华举,登封图乍开”,形象地描绘了封禅仪式的开始,仿佛是翠绿色的旌旗高高飘扬,象征着帝王的神圣权威。这一句也暗示了封禅仪式的重要性,如同打开一幅壮丽的画卷,让人眼前一亮。
颔联“冕旒明主立,冠剑侍臣陪”,进一步描绘了帝王和臣子的形象。帝王头戴冕旒,端庄威严,而侍臣则身着冠剑,恭敬地陪伴在侧。这一联通过形象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封禅仪式的庄重氛围。
颈联“迹类飞仙去,光同拜日来”,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将封禅仪式比作飞仙降临,如同众星捧月般向太阳行礼。这一联既表现了封禅仪式的神圣性,又赋予了它浪漫的色彩。
尾联“粉痕疑检玉,黛色讶生苔”,描绘了封禅仪式中使用的色彩和装饰。粉痕疑检玉,指的是封禅台上的粉红色痕迹,使人想起检查玉石的场景;黛色讶生苔,则是指封禅台上的黛色装饰,令人惊讶地长出了苔藓。这一联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封禅仪式的华美和时间的沉淀。
最后一句“何年复东幸,鲁叟望悠哉”,表达了诗人对封禅仪式的向往和对古代君王的敬仰。诗人以“鲁叟”自比,表达了对封禅仪式的深深向往和对古代君王的敬仰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封禅仪式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其庄严、神圣、浪漫和华美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君王的敬仰和对封禅仪式的向往之情。这首诗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