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理有谁消。
意思:这个道理有谁消失。
出自作者[元]马钰的《望蓬莱·寻大道》
全文赏析
这首诗《寻大道,不在路迢迢。云水清闲真自在,姹婴相伴做逍遥。此理有谁消。马风子,悟彻十分乔。两脚轻狂街上舞,往来独许弄风飙。明月杖头》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读者。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先,诗的题目和首句“寻大道,不在路迢迢”就揭示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寻求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这里的“路迢迢”不仅指实际的道路遥远,更象征着人生道路的艰难,而“寻大道”则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渴望和追求。
第二句“云水清闲真自在”,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云水清闲,自在无拘,与下句“姹婴相伴做逍遥”中的姹婴相互呼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此理有谁消”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深深思考和探索,他想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理究竟谁能真正理解、掌握。这一句也暗示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会轻易放弃。
接下来的“马风子,悟彻十分乔”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悟性过程,他以马风子自比,表达了自己对真理的理解已经达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这里的“悟彻十分乔”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深入理解,也显示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
“两脚轻狂街上舞,往来独许弄风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精神状态,他轻狂如飞,在街上独自舞蹈,与风飙往来,象征着他的自由和无拘无束。这里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束缚的反抗。
最后一句“明月杖头”,以明月为杖头,表达了诗人对明理的追求和希望。明月象征着光明和真理,杖头则象征着诗人的智慧和力量。这一句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对真理的追求和探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知识的渴求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和智慧。
相关句子
- 此理是真空。-- 出自《浪淘沙·休执相皆空》作者:[元]刘志渊
- 此理。-- 出自《无愁可解·光景百年》作者:[宋]陈慥
- 喻此理。-- 出自《哨遍 秋水观》作者:[宋]辛弃疾
- 至此理。-- 出自《喜迁莺·欲调真息》作者:[宋]无名氏
- 此理有谁知。-- 出自《望蓬莱 春日*县道友索》作者:[元]马钰
- 此理复伤人。-- 出自《西州直示同员诗》作者:[南北朝]何逊
- 若明此理。-- 出自《减字木兰花·顽愚不省》作者:[元]尹志平
- 此理君信不。-- 出自《次韵王解王赁地筑屋》作者:[宋]陈造
- 此理诚幽远。-- 出自《谢师恩》作者:[元]王处一
- 有谁曾到?-- 出自《天净沙·青苔古木萧萧》作者:[元]张可久
- 有谁问。-- 出自《渔家傲·每到春来长如病》作者:[宋]杜安世
- 有谁同坐。-- 出自《点绛唇·绿水青山》作者:[宋]向子諲
-
有谁语。-- 出自《法曲献仙音》作者:[宋]方千里
- 有谁步*长廊。-- 出自《柳梢青 题杨补之墨梅 以上二首强村丛书》作者:[元]张雨
- 万里梦魂消。-- 出自《太常引 端阳日当母诞不得归》作者:[元]陈孚
- 物华消歇。-- 出自《绕佛阁》作者:[宋]张艾
- 燎沈香,消溽暑。-- 出自《苏幕遮·燎沉香》作者:[宋]周邦彦
- 燎沉香,消溽暑。-- 出自《苏幕遮·燎沈香》作者:[宋]周邦彦
- 风情遗恨几时消。-- 出自《西江月·泛泛春船载乐》作者:[宋]张先
- 骨消肌肉尽。-- 出自《驾出北郭门行》作者:[魏晋]阮瑀
- 凉亭暖阁消寒暑。-- 出自《渔家傲·听说娑婆无量苦》作者:[元]梵琦
- 暑气消烦溽。-- 出自《霜天晓角·裙儿六幅》作者:[宋]华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