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王郎中知江阴》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意思:叠击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王郎中知江阴》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描绘旅途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欣赏和赞美。 首联“持归汉省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诗人回到故乡,重新感受家乡的气息,同时也准备去往吴都观赏那著名的白马潮。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地方特色,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颔联“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描绘了渡江时的景象,鼓声阵阵,寒浪滚滚,铙钹鸣响,云朵飘动,生动地表现了渡江时的壮观场面。 颈联“鱼穿杨柳夸鲜脍,人采芙蓉学细腰”则转向了对当地风物的描绘。鱼儿在杨柳间游弋,人们采摘着荷花,展示着当地的鲜美食物和优美舞蹈。这里诗人通过具体的细节,展示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尾联“家有二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诗人以李文饶自比,表达了对兄弟友爱的赞美和对官场的向往。这里诗人通过引用典故和自比,表达了自己对家乡和官场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素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景象和展示当地的风土人情,表达了作者对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的欣赏和赞美。同时,诗中也展示了诗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素养,增强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持归汉省青绫被,去看吴都白马潮。
叠鼓渡江寒浪伏,鸣铙入境野云飘。
鱼穿杨柳夸鲜脍,人采芙蓉学细腰。
家有二槐为太守,弟兄谁似李文饶。
作者介绍 陆游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渡江

    读音:拼音:dù jiāng 五笔:iyia

    渡江的解释

    使用船舶、竹筏等工具横穿江河。

    词语分解

    • 渡的解释 渡 ù 横过水面:渡船。渡桥。渡河。摆渡。强渡。远渡重洋。 由此到彼:渡过难关。 转手,移交:引渡。 过河的地方
  • 入境

    读音:rù jìng

    繁体字:入境

    短语:入场 入门

    英语:enter a country

    意思:见“入竟”。

    反义词: 出境

  • 叠鼓

    读音:dié gǔ

    繁体字:疊鼓

    意思:(叠鼓,迭鼓)

     1.小击鼓;急击鼓。
      ▶《文选•谢朓<鼓吹曲>》:“凝笳翼高盖,叠鼓送华辀。”
      ▶李善注:“小击鼓谓之叠。”
      ▶唐·岑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