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意思:可怜质朴不是他的罪,薄风俗如今几乎偃师。

出自作者[宋]刘克庄的《闻祥应庙优戏甚盛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游民欢闹”和“朴散薄俗”的对比。通过描绘一个空巷中游民的欢闹场景,诗人表达了对社会风俗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首联“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民们的欢闹场景。空巷中的人们都出来玩耍,烛光闪烁如同放灯一般,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这里的“空巷”既指空间上的空旷,也暗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颔联“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游民们的欢闹场景,而山中一位老人正在梦中醒来,棚上的人们却仍在欢闹不知疲倦。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游民们的欢闹与老人疲倦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颈联“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诗人通过描绘游女归来遗失耳环的细节,表现了游民们的欢乐和无拘无束。而邻翁看罢则感伤牵丝,这里诗人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尾联“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诗人对这种朴实民风的消失表示了遗憾,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对于如今人情淡薄的社会风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游民欢闹和朴散薄俗的对比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人通过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展现了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作者介绍 文同简介
刘克庄(1187年9月3日—1269年3月3日),初名灼,字潜夫,号后村,福建省莆田市人。南宋豪放派诗人、词人、诗论家。

初为靖安主簿,后长期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诗属江湖诗派,作品数量丰富,内容开阔,多言谈时政,反映民生之作,早年学晚唐体,晚年诗风趋向江西诗派。词深受辛弃疾影响,多豪放之作,散文化、议论化倾向也较突出。

作品收录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程章灿《刘克庄年谱》对其行迹有较详细考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展现了其文学创作各个方面,探索精微。

关键词解释

  • 偃师

    读音:yǎn shī

    繁体字:偃師

    意思:(偃师,偃师)

     1.传说周穆王时的巧匠,所制木偶,能歌善舞,恍如活人。
      ▶穆王与姬妾一同观赏,木偶对侍妾眉目传情,穆王大怒,欲杀偃师,经剖示木偶方罢。参阅《列子

  • 可怜

    读音:kě lián

    繁体字:可憐

    短语:怜 惜 体恤 怜惜 悯 不忍 同病相怜

    英语:pitiful

    意思:(可怜,可怜)

     1.值得怜悯。

  • 如今

    读音:rú jīn

    繁体字:如今

    短语:兹 今昔 现在时 今 本 现 今天

    英语:nowadays

    意思:现在。
      ▶《史记•项羽本纪》:“樊哙曰:‘大行不

  • 朴散

    读音:piáo sàn

    繁体字:樸散

    意思: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语本《老子》:“朴散为器。”
      ▶王弼注:“朴,真也。真散则百行出,殊类生,若器也。”
      ▶唐·李白《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