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 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 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 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 |
| 这首诗的主题是“游民欢闹”和“朴散薄俗”的对比。通过描绘一个空巷中游民的欢闹场景,诗人表达了对社会风俗的深刻洞察和批判。 首联“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游民们的欢闹场景。空巷中的人们都出来玩耍,烛光闪烁如同放灯一般,营造出一种热闹的气氛。这里的“空巷”既指空间上的空旷,也暗示了社会底层人们的生活状态。 颔联“山中一老眠初觉,棚上诸君闹未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游民们的欢闹场景,而山中一位老人正在梦中醒来,棚上的人们却仍在欢闹不知疲倦。这里通过对比,突出了游民们的欢闹与老人疲倦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 颈联“游女归来坠一珥,邻翁看罢感牵丝”,诗人通过描绘游女归来遗失耳环的细节,表现了游民们的欢乐和无拘无束。而邻翁看罢则感伤牵丝,这里诗人用一种含蓄的方式表达了对贫苦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 尾联“可怜朴散非渠罪,薄俗如今几偃师”,诗人对这种朴实民风的消失表示了遗憾,认为这不是他们的过错。对于如今人情淡薄的社会风气,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和无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游民欢闹和朴散薄俗的对比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人通过对底层百姓的关注和同情,展现了其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