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醉后戏赠苏九翛》 劝君莫问长安路,且读鲁山于蒍于。

劝君莫问长安路,且读鲁山于蒍于。

意思:劝君莫问长安路,而且读鲁山在蒍在。

出自作者[唐]权德舆的《醉后戏赠苏九翛》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学识和品行的,通过描绘一位白首书生在书窗中成为巨儒,却不被世俗所理解的情景,表达了对学识的尊重和对品行的高尚的赞美。 首句“白首书窗成巨儒”描绘了一位年老的书生在窗明几净的书房中潜心研究,最终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巨儒。这里的“白首”并非指年龄,而是指年老,表达了书生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 第二句“不知簪组遍屠沽”则揭示了世俗的虚荣和浅薄。在世俗的眼中,那些身着华丽服饰、佩戴金银珠宝的人可能被认为是成功和地位的象征,而那些不追求物质享受、专注于学问的人则可能被视为无用之人。然而,这首诗却表达了对这种世俗观念的反驳,强调了学问和品行的价值。 第三句“劝君莫问长安路”是对世俗的进一步批评。长安是古代中国的首都,是权力和财富的中心,许多人为了追求名利而奔波于这条路上。然而,这首诗却劝诫人们不要只关注这些表面的东西,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的满足。 最后一语“且读鲁山于蒍于”则是诗人对人们的一种鼓励和启示。诗人鼓励人们去阅读那些具有深刻内涵和价值的书籍,如《鲁山于蒍于》这样的经典,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的品行和修养。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白首书生在书窗中成为巨儒,却不被世俗理解的情景,表达了对学识的尊重和对品行的高尚的赞美。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名利,而应该追求内心的充实和精神上的满足。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启示意义,值得人们深思和品味。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白首书窗成巨儒,不知簪组遍屠沽。
劝君莫问长安路,且读鲁山于蒍于。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天水略阳(今甘肃秦安东北)人,后徙润州丹徒(今江苏镇江)。唐朝文学家、宰相,起居舍人权皋之子。

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称,杜佑、裴胄交辟之。唐德宗闻其材,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举。唐宪宗时,累迁礼部尚书、同平章事。后坐事罢相,历任东都留守东都。复拜太常卿,徙刑部尚书,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元和十三年(818年)去世,年六十。追赠左仆射,谥号“文”。

权德舆掌诰九年,三知贡举,位历卿相,在贞元,元和年间名重一时。

关键词解释

  • 长安

    读音:cháng ān

    繁体字:長安

    英语:chang-an

    意思:(长安,长安)

     1.古都城名。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定都于此。此后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