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有虚空遮道眼,不妨文字问知音。
意思:哪有空拦路眼,不妨文字问知音。
出自作者[唐]齐己的《寄谷山长老》
全文赏析
这首诗《游遍名山祖遍寻,却来尘世浑光阴。肯将的的吾师意,拟付茫茫弟子心。岂有虚空遮道眼,不妨文字问知音。沧浪万顷三更月,天上何如水底深。》是一首优美的哲理诗,它通过描绘游历名山大川、回归尘世以及与弟子交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首联“游遍名山祖遍寻,却来尘世浑光阴。”描绘了诗人游历名山大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和回归的决心。这句诗通过“游遍名山”和“却来尘世”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和回归的决心。而“浑光阴”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感慨,认为尘世的生活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颔联“肯将的的吾师意,拟付茫茫弟子心。”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这句诗中的“的的吾师意”指的是诗人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领悟,而“茫茫弟子心”则是指那些寻求人生哲理的弟子们。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领悟,鼓励弟子们去探索人生的真谛,表达了诗人对弟子的关怀和期望。
颈联“岂有虚空遮道眼,不妨文字问知音。”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这句诗中的“虚空”指的是虚无、空洞的东西,而“道眼”则是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理解。诗人认为,只有透过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理解,才能真正地看清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而这种领悟和理解可以通过文字和知音进行交流和分享。
尾联“沧浪万顷三更月,天上何如水底深。”以生动的景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这句诗中的“沧浪万顷”指的是广阔无垠的大海,“三更月”则是指深夜的月亮。诗人通过描绘大海和月亮的形象,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他认为人生就像大海一样深邃广阔,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和意义,而人们应该像探索大海一样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游历名山大川、回归尘世以及与弟子交流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感悟。诗人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感受到他对人生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