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喜怀古上人见访》 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

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

意思: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

出自作者[宋]魏野的《喜怀古上人见访》

全文赏析

这首诗《隔岭僧来宿,闲同倚石楼》是一首描绘与僧人共宿,倚石楼闲聊的宁静夜晚的诗。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禅宗哲理的领悟。 首句“隔岭僧来宿,闲同倚石楼”,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诗人与僧人一同宿在山岭之上的寺庙,闲暇时一同倚靠在石楼上。这里的“隔岭”暗示了诗人和僧人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象征着他们之间的心灵距离——尽管身处不同的环境,但他们的内心却能达到一种宁静的和谐。 “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两句,诗人描绘了深夜的滴漏声和即将到来的中秋月色。这两句营造出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滴漏声代表着时间的流逝,而月色则象征着生命的流转。 “雅道玄须到,权门险莫游”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交友之道的理解和态度。这里的“雅道”指的是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玄”则表示深奥难解之意。诗人认为,与僧人交友可以使人更深入地理解禅宗哲理,而权门则是指权势和富贵,诗人警告人们不要为了追求这些而冒险失去自己的道德原则。 最后,“此心方共适,明月更相留”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这里的“此心”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方共适”则表达了诗人追求内心平静和满足的态度。而明月则象征着纯洁和光明,诗人用明月来留住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与僧人共宿的宁静夜晚,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和对禅宗哲理的领悟。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理解。同时,诗中也表达了诗人对交友之道的理解和态度,提醒人们不要为了追求权势和富贵而失去自己的道德原则。最后,诗人通过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隔岭僧来宿,闲同倚石楼。
漏声过半夜,月色近中秋。
雅道玄须到,权门险莫游。
此心方共适,明月更相留。
作者介绍
魏野(960~1019),字仲先,号草堂居士,北宋诗人。他原为蜀地人,后迁居陕州(今河南陕县)。诗效法姚合、贾岛,苦力求工;但诗风清淡朴实,并没有艰涩苦瘦的不足。他一生清贫,却又不随波逐流,为后人称道。代表诗作有《寻隐者不遇》等。

关键词解释

  • 月色

    读音:yuè sè

    繁体字:月色

    英语:moonlight

    意思:
     1.月光。
      ▶唐·李华《吊古战场文》:“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宋·陈师道《寒夜有怀晁无斁》

  • 中秋

    读音:zhōng qiū

    繁体字:中秋

    英语:(N) Mid-Autumn Festival

    意思:I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中秋节”。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

  • 半夜

    读音:bàn yè

    繁体字:半夜

    英语:midnight

    意思:
     1.一夜的一半。
      ▶唐·皎然《宿山寺寄李中丞洪》诗:“从他半夜愁猿惊,不废此心长杳冥。”
      ▶《儿女英雄传

  • 漏声

    引用解释

    铜壶滴漏之声。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宋 苏轼 《寒食夜》诗:“漏声透入碧窗纱,人静鞦韆影半斜。” 清 谭嗣同 《和仙槎除夕感怀》之四:“有约闻鷄同起舞,灯前转恨漏声迟。”

    读音:lòu shēng

  • 过半

    读音:guò bàn

    繁体字:過半

    英语:more than half; majority

    意思:(过半,过半)
    超过一半。
      ▶《易•繫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