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寄恕中韫禅师》 惟余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

惟余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

意思:只剩下潭底中秋月,对画龙峰脸真。

出自作者[元]丁鹤年的《奉寄恕中韫禅师》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它以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方式描绘了一位高僧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首句“曾向名山识异人”,诗人以一种敬仰和好奇的语气,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这位高僧与众不同的身份和经历。这句诗让人联想到名山大川中的奇人异事,也让人对这位高僧的身份和经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心如木石气如春”这句诗描绘了高僧的心境和气质,表达了他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态度。木石代表了无欲无求、无畏无惧的品质,而春则代表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生命状态。这句诗表达了高僧内心的平静和从容,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强大和自信。 “坐禅霜叶秋埋膝,行道天花日绕身”,这两句诗描绘了高僧的修行生活,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坐禅是指静坐修行,秋叶代表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老,但高僧却能在其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行道是指高僧在修行过程中行走的道路,天花则代表了佛法的光辉和神灵的恩赐。这两句诗表达了高僧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慈悲。 “有钵相传元是幻,无锥可着本非贫”,这两句诗表达了高僧对人生的看法。钵是僧人吃饭的工具,相传钵是幻象,意味着人生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无锥可着本非贫,意味着没有贫穷的本质,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尽而灭。这两句诗表达了高僧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豁达和超脱。 最后一句“惟余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诗人以潭底中秋月比喻高僧的内心世界,表达了对高僧真实面目的赞美之情。这句诗让人感受到了高僧内心的清澈和明亮,也让人感受到了他的真实和纯粹。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高僧的形象,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哲理的意象和比喻,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人生和生命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曾向名山识异人,心如木石气如春。
坐禅霜叶秋埋膝,行道天花日绕身。
有钵相传元是幻,无锥可着本非贫。
惟余潭底中秋月,对写龙峰面目真。

关键词解释

  • 面目

    读音:miàn mù

    繁体字:麵目

    短语:面子 脸 颜面 体面 颜 脸面

    英语:look

    意思:
     1.面孔;面貌。
      ▶《诗•小雅•何人斯》:“有腼

  • 中秋

    读音:zhōng qiū

    繁体字:中秋

    英语:(N) Mid-Autumn Festival

    意思:I
    指农历八月十五日。亦称“中秋节”。
       ▶唐·白居易《效陶潜体》诗之七:“中秋三五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