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闻滇贵道阻问瑞芝中丞二首》 金沙原与蜀通津,路出黔阳千里尘。

金沙原与蜀通津,路出黔阳千里尘。

意思:金沙原与蜀通津,路从黔阳千里灰尘。

出自作者[明]汤显祖的《闻滇贵道阻问瑞芝中丞二首》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题目是《金沙原与蜀通津,路出黔阳千里尘》。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在描绘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金沙原与蜀通津的路口,以及这个路口所引发的思考和情感。 首联“何事不教东一线,兰沧千古为他人。”诗人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个路口的独特地理位置的深深感叹。这里为何没有成为一条重要的交通线,而让兰沧(地名)千古为他人所有?这里的地势和交通地位本应十分重要,却因为某种原因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这引发了诗人对历史和地理的深思。 颔联“鬼气临参不肯降,时时兵甲问南邦。”这里的“鬼气临参”可能指的是一个神秘或荒凉的地方,诗人用这个词来形容这个路口的特殊氛围。“不肯降”可能暗示着这里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或者历史事件,而“时时兵甲问南邦”则描绘出一种战争或防御的紧张气氛。 颈联“天开贵竹当雄楚,地拥西台接丽江。”诗人描绘了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天开贵竹”描绘了这里竹林茂密、环境清幽的景象,“地拥西台接丽江”则描绘了这里与丽江相邻,地理位置重要的特点。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金沙原与蜀通津路口的独特地理位置和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地理的深深思考。同时,诗中也蕴含着对战争和防御的思考,以及对和平、宁静生活的向往。 在语言和风格上,这首诗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如“鬼气临参”、“时时兵甲问南邦”等,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动态感。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富有哲理和象征性的语言,如“何事不教东一线”、“天开贵竹”等,使得诗歌具有深远的内涵和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富有哲理和思考性的诗歌,通过描绘一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氛围,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地理、战争、和平等问题的思考。同时,诗人的语言和风格也使得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金沙原与蜀通津,路出黔阳千里尘。
何事不教东一线,兰沧千古为他人。
鬼气临参不肯降,时时兵甲问南邦。
天开贵竹当雄楚,地拥西台接丽江。
作者介绍 汤显祖简介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一卷,《问棘邮草》二卷。

关键词解释

  • 金沙

    读音:jīn shā

    繁体字:金沙

    意思:
     1.含有金子的沙砾。
      ▶《文选•左思<蜀都赋>》:“金沙银砾,符采彪炳,晖丽灼烁。”
      ▶刘逵注:“永昌有水,出金,如糠在沙中。”
      ▶唐·杜甫《陪

  • 千里

    读音:qiān lǐ

    繁体字:千裏

    英语:a thousand li;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

    意思: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津路

    读音:jīn lù

    繁体字:津路

    意思:
     1.水路。
      ▶《南史•张畅传》:“会义宣起兵,津路断绝,僧宝遂不得去。”
     
     2.途径。比喻处世之道。
      ▶唐·皇甫冉《河南郑少尹城南亭送郑判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