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嵩山》
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
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
意思:
莫辩千载事,他能踏仙路。
出自作者[宋]汪元量的《嵩山》
全文创作背景
《嵩山》是宋代诗人汪元量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攀登嵩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历史遗迹的感慨。 从创作背景来看,汪元量生活在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自然永恒与历史变迁的思考。同时,诗中的“客行天地中”也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与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历史的缅怀。
相关句子
莫辩百世后,安知千载前。
-- 出自《入华子岗是麻源第三谷五言》作者:[南北朝]谢灵运
莫辩亭毒意,仰诉璇与玑。
-- 出自《夏夜苦热登西楼》作者:[唐]柳宗元
静处跏趺,存神握固,莫辩是非优劣。
-- 出自《天香·若论修真》作者:[元]长筌子
名利不求还独乐,是非莫辩祗高眠。
-- 出自《诮王安石乞分司西京避谗而去因以述怀》作者:[宋]祖无择
此弊已千载,千载犹因循。
-- 出自《四民诗其四·商》作者:[宋]范仲淹
我志千载前,而生千载后。
-- 出自《韩醴泉先辈余曲车道士邀游东欢桥钓矶岩壁既》作者:[元]王逢
前乎千载事已矣,后乎千载谁是非。
-- 出自《答吴子真》作者:[宋]于石
后千载续后千载,外九州环外九州。
-- 出自《题高远楼》作者:[宋]曾子良
灵均千载。
-- 出自《点绛唇·芳友依依》作者:[宋]王十朋
千载长生。
-- 出自《代秋胡歌诗 其七》作者:[汉]嵇康
自寓城阙下,识君弟事焉。
-- 出自《病中寄白学士拾遗》作者:[唐]张籍
长江千里天堑,讵能踏一枝芦。
-- 出自《释老六言十首》作者:[宋]刘克庄
笑蹒跚病足,登山不武,尚能踏、苔痕破。
-- 出自《水龙吟 己丑中秋用韵》作者:[元]许有壬
笑蹒跚病足,登山不武,尚能踏、苔痕破。
-- 出自《水龙吟 己丑中秋用韵》作者:[元]许有壬
纸合不烟梅自放,底能踏湿渡溪桥。
-- 出自《雪后》作者:[宋]张良臣
诗句原文
客行天地中,嵩峰何突兀。
鸟道阻且修,马烦行复歇。
一入玉女窗,便觉幽兴发。
好鸟鸣嘤嘤,细草乱如发。
石城荫青松,琼壁白喷雪。
中有神圣居,飞甍半摧折。
宝绘翳苔莓,古碑字亦灭。
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
徒有感慨怀,脉脉泪不绝。
作者介绍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诗人、词人、宫廷琴师。字大有,号水云,亦自号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咸淳(1265年~1274年)进士。南宋度宗时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元军下临安,随南宋恭帝及后妃北上。留大都,侍奉帝后。时文天祥因抗元被俘,囚禁狱中,汪元量不顾个人安危,常去探望,两人以诗唱和,互相激励,结下了深厚情谊。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得元世祖许可,出家为道士,离开大都还江南,暗中结交抗元志士,在浙、赣一带鼓动反元,图谋恢复宋室江山。与民族志士谢翱来往甚密。谢翱曾作《续操琴·哀江南》,歌颂其抗元活动。晚年退居杭州,为道士以终。
汪元量在诗歌的创作上有很深的造诣,其诗大多为记亡国之戚、去国之苦而作,在后世有“宋亡之诗史”之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道:“其诗多慷慨悲歌,有故宫离黍之感,于宋末之事,皆可据以征信。”有《湖山类稿》五卷、《水云集》一卷传世。
关键词解释
千载
读音:
qiān zǎi
繁体字:
千載
意思:
(千载,千载)
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汉书•王莽传上》:“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韩愈《歧山下》诗:“自从公旦死,千
千载详解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