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过保圣寺》 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红叶寺门开。

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红叶寺门开。

意思:叛乱后不知道和尚已经离开了,几堆红色叶寺门开。

出自作者[明]高启的《过保圣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隔江寒雾隐楼台,远逐钟声放艇来。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红叶寺门开》是一首描绘江边秋夜景象,并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诗。它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深远的秋夜世界。 首句“隔江寒雾隐楼台”描绘了江边的景象,寒雾弥漫,隔江远望,楼台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这句诗以视觉描写为主,通过“寒雾”和“隐楼台”的描述,传达出一种清冷、寂静的氛围。 “远逐钟声放艇来”则从听觉角度进行描写,描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引导着小船靠近的情景。这句诗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秋夜的静谧和深远。 第三句“乱后不知僧已去”则表达了诗人的感慨和思考。战乱之后,人们已经不再知道僧人是否还在寺中,这暗示了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无助。这句诗通过一个反问句式,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痛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最后一句“几堆红叶寺门开”描绘了秋夜中寺庙门开的情景,伴随着几堆红叶的飘落,给人一种凄美而深沉的感觉。这句诗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描绘秋夜中的寺庙和红叶,传达出一种悲凉而深沉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江边秋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不满和对和平的渴望。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使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寂静、深远的秋夜。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隔江寒雾隐楼台,远逐钟声放艇来。
乱后不知僧已去,几堆红叶寺门开。
作者介绍 高启简介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郡治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著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关键词解释

  • 已去

    读音:yǐ qù

    繁体字:已去

    英语:afterwards

    意思:
     以去;以后。
    ▶《三国志•吴志·吕岱传》:“自今已去,国家永无南顾之虞,三郡晏然,无憷惕之惊。”
    ▶晋干宝《搜

  • 红叶

    读音:hóng yè

    繁体字:紅葉

    英语:red autumnal leaves

    意思:(红叶,红叶)

     1.秋天,枫、槭、黄栌等树的叶子都变成红色,统称红叶。
      ▶唐·韩愈《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 堆红

    读音:duī hóng

    繁体字:堆紅

    意思:(堆红,堆红)
    漆器工艺名。在器物上用灰泥堆成花纹,再涂朱漆。
      ▶明·曹昭等《新增格古要论•古漆器论》:“假剔红,用灰团起,外用朱漆漆之,故曰堆红。但作剑环及香草者多,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