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李师锡太博通判怀州》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意思:竹林无踪怀阮籍,路旁边有家喂宣王。

出自作者[宋]梅尧臣的《送李师锡太博通判怀州》

全文赏析

这首诗《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是一首描绘作者在洛阳古道上登临北邙山,看到河内碧山横亘在太行山之前的情景,表达了对故乡风物的思念之情。 首联“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洛阳古道和河内碧山的环境,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面。接着,诗人在颔联“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表达了对故乡风物的思念之情。诗人早晨骑马出发,傍晚就可以到达,这里的“快马”和“暮可到”都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风物人心皆故乡”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颈联“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诗人通过回忆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和感叹路旁的宣王故居,表达了对故乡历史的怀念之情。这一联既承接了前两联的情感,又为后两联做了铺垫。 最后两联“别乘差向二千石,教民惟在亲耕桑。”和“”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人民生活的关注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诗人认为,作为地方官,应该关注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农业和桑蚕业的发展。这里的“二千石”指的是地方官的俸禄,而“亲耕桑”则是对百姓生活的具体描述。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洛阳古道的风物和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故乡历史的怀念和对故乡人民的热爱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洛阳古道登北邙,河内碧山横太行。
朝骑快马暮可到,风物人心皆故乡。
竹林无踪怀阮籍,路傍有家嗟宣王。
别乘差向二千石,教民惟在亲耕桑。
作者介绍 张耒简介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初以恩荫补桐城主簿,历镇安军节度判官。于皇祐三年(1051年)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嘉祐五年(1060年),梅尧臣去世,年五十九。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先生集》及《毛诗小传》等。

关键词解释

  • 竹林

    读音:zhú lín

    繁体字:竹林

    英语:bamboo grove

    意思:
     1.竹子丛生处。
      ▶《山海经•大荒北经》:“﹝附禺之山﹞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

  • 无踪

    引用解释

    见“ 无踪 ”。

    亦作“ 无踪 ”。 没有踪迹或踪影。 唐 张乔 《送僧雅觉归东海》诗:“鸟行来有路,帆影去无踪。” 宋 惠洪 《效李白湘中体》诗:“雁字初成春有信,烟鬟空好雨无踪。”《二刻拍案惊奇》卷四:“﹝ 张寅 ﹞被恶宦谋财害命……尸首无踪,滔天大变,万古奇冤。”

    读音:wú z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