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奉使契丹初至雄州》 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意思:就像离开西楼二千里,行人到这里没有思家。

出自作者[宋]欧阳修的《奉使契丹初至雄州》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旅途风景和感受的诗,具体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古关、衰柳、寒日、夕阳、思乡等多种元素,构成了一幅旅人旅途中的画面。 首句“古关衰柳聚寒”,诗人以古关、衰柳为背景,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这里的“衰柳”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无情,“聚寒”则进一步强调了寒冷的季节,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凄凉之感。 “驻马城头日欲斜”描绘了旅人在城头上驻马,夕阳西下的情景。这里既描绘出了时间的流逝,也描绘出了空间的转换,从古关衰柳的环境转换到了城头的场景。同时,“日欲斜”也暗示了夜晚的来临,为后面的“莫思家”做了铺垫。 “犹去西楼二千里”,诗人通过描述距离的遥远,进一步强调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这里的“犹去西楼二千里”不仅是对距离的客观描述,也包含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无奈。 “行人到此莫思家”,这句诗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也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这里,“莫思家”是对思乡情感的直接表达,而“行人到此”则将这种情感推及到所有旅人身上,使这首诗具有了普遍的意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古关、衰柳、寒日、夕阳等元素,表达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以及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古关衰柳聚寒◇,驻马城头日欲斜。
犹去西楼二千里,行人到此莫思家。
作者介绍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关键词解释

  • 千里

    读音:qiān lǐ

    繁体字:千裏

    英语:a thousand li;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

    意思: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行人

    读音:xíng rén

    繁体字:行人

    短语:客 游子 客人 行者 旅客 行旅

    英语:pedestrian

    意思:I

     1.出行的人;出征的人。

  • 里行

    读音:lǐ xíng

    繁体字:裏行

    意思:(里行,里行)
    官名。
      ▶唐置,宋因之。有监察御史里行、殿中里行等,皆非正官,也不规定员额。
      ▶唐·刘肃《大唐新语•举贤》:“初,周以布衣直门下省,太宗就命监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