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同元锡题琅琊寺》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意思:刚刚从郡邑喧闹,另外这三伏热。

出自作者[唐]韦应物的《同元锡题琅琊寺》

全文赏析

这首诗《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是一首描绘山中景色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清静环境的喜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首联“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描述了作者从喧嚣的郡邑来到山中,正值三伏天的炎热天气。然而,山中清静的环境和石缝中清澈的泉水给作者带来了清凉和舒适。这一联通过对比,突出了山中清静环境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颔联“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花香和松竹之美。作者将山中的花香比作神仙世界的事情,将松竹与人间其他植物区别开来,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 颈联“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描述了山中的建筑和地形之美。作者看到殿阁掩映在雾气缭绕的山岭之中,石阶沿着高悬的山谷延伸,表达了对山中美景的惊叹之情。 尾联“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则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的追求。作者认为,世间的事情无非是道的一部分,不应该厌倦于车水马龙的生活。这一联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豁达态度,也体现了其对道的追求。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山中清静环境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优美的比喻,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适从郡邑喧,又兹三伏热。
山中清景多,石罅寒泉洁。
花香天界事,松竹人间别。
殿分岚岭明,磴临悬壑绝。
昏旭穷陟降,幽显尽披阅。
嶔骇风雨区,寒知龙蛇穴。
情虚澹泊生,境寂尘妄灭。
经世岂非道,无为厌车辙。
作者介绍 李世民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关键词解释

  • 适从

    读音:shì cóng

    繁体字:適從

    英语:follow

    意思:(适从,适从)
    犹依从。
      ▶《韩非子•扬权》:“夫妻持政,子无适从。”
      ▶唐·杜甫《早发》诗:“贱子欲适从,

  • 三伏

    读音:sān fú

    繁体字:三伏

    英语:dog days

    意思: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郡邑

    读音:jùn yì

    繁体字:郡邑

    意思:府县。
      ▶唐·元稹《茅舍》诗:“牧民未及久,郡邑纷如化。”
      ▶清·方文《赠钱驭少》诗:“风尘催战鼓,郡邑走降书。”
      ▶清·孙枝蔚《代书寄呈大兄伯发》诗:“郡邑

  • 伏热

    读音:fú rè

    繁体字:伏熱

    意思:(伏热,伏热)
    盛夏的炎热。
      ▶唐·高适《单父逢邓司仓覆仓库因而有赠》诗:“炎炎伏热时,草木无晶光。”
      ▶唐·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诗:“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