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答苏六》 但喜暑随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来。

但喜暑随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来。

意思:但喜热随三伏去,不知道秋天送二毛来。

出自作者[唐]白居易的《答苏六》

全文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岁月流逝的感慨和对秋天来临的迎接,同时也表达了一种自我宽慰的人生态度。 首句“但喜暑随三伏去”表达了作者对炎炎夏日消逝的欣喜,这让人感受到他对季节更替的敏锐感知和对生活的热爱。而次句“不知秋送二毛来”则巧妙地借用“二毛”这一典故,形象地表示了作者不经意间发现秋天来临,自己已经开始衰老的事实。 在颈联中,作者写道“更无别计相宽慰”,显示出他面对衰老和时光流逝的无奈。然而,尾联“故遣阳关劝一杯”却又表现出他的豁达与洒脱,他选择借助饮酒来抒发胸中的忧郁,展现了他的乐观精神和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总体来说,这首诗深情款款,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沉的内心独白,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生活的豁达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但喜暑随三伏去,不知秋送二毛来。
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
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关键词解释

  • 三伏

    读音:sān fú

    繁体字:三伏

    英语:dog days

    意思:
     1.即初伏、中伏、末伏。农历夏至后第三庚日起为初伏,第四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不知

    读音:拼音:bù zhī 五笔:gitd

    不知的解释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词语分解

    • 不的解释 不 ù 副词。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