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意思:羞辱过浦陵树,回家种汶阳田。

出自作者[唐]岑参的《送孟孺卿落第归济阳》

全文赏析

这首诗《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是一首描绘诗人自身处境和感慨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和对未来的迷茫。 首两句“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直接点明诗人献赋无门的困顿处境和内心的焦虑。诗人年岁渐老,却无法得到朝廷的重用,这使得他的头发几乎要变白,回家的路上,身上的衣服也因频繁的奔波而穿破了。这种形象的描绘,使得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无奈跃然纸上。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两句,诗人表达了对归隐乡间的渴望。他羞于像灞陵的树那样默默无闻,渴望能回到汶阳田里,过上平静的生活。这既表达了诗人对当前处境的不满,也流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两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他的穷困潦倒。他在客舍里很少收到家乡的来信,床头也没有多余的钱去买酒解闷。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人的孤独和苦闷,也使得读者对诗人的处境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最后两句“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诗人以圣朝、济上独遗贤等字眼,表达了对朝廷未能发现和重用人才的失望和不满。这不仅是诗人的个人感慨,也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朴素,通过对自身处境的描绘和对当前社会状况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同时,诗中也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才的渴求,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献赋头欲白,还家衣已穿。
羞过灞陵树,归种汶阳田。
客舍少乡信,床头无酒钱。
圣朝徒侧席,济上独遗贤。
作者介绍 岑参简介
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有《岑参集》十卷,已佚。今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关键词解释

  • 汶阳田

    引用解释

    1. 春秋 时期 鲁国 属地。在今 山东省 泰安市 西南一带。因在 汶水 之北,故名。地近 齐国 ,数为 齐 所侵夺,是 齐 鲁 两诸侯国多次发生纠纷的地方。《春秋·成公二年》:“庚寅, 卫侯 速 卒,取 汶阳 田。” 杜预 注:“ 晋 使 齐 还 鲁 。” 清 钱谦益 《费县道中》诗之一:“驱车入 鲁 弔遗黎,宗国相传事可悲……唯有

  • 灞陵

    读音:bà líng

    繁体字:灞陵

    意思:古地名。本作霸陵。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
      ▶汉文帝葬于此,故称。
      ▶三国·魏改名霸城,北周·建德二年废。
      ▶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岂知灞陵夜猎,犹是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