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夷狄之孝十首·若鞮单于》 汉语杂胡语,堪嗤莽太愚。

汉语杂胡语,堪嗤莽太愚。

意思:汉语杂胡语,忍受嘲笑王莽太愚蠢。

出自作者[宋]林同的《夷狄之孝十首·若鞮单于》

全文赏析

这首诗《汉语杂胡语,堪嗤莽太愚。安知若鞮字,已是孝单于》以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深邃的哲理,表达了作者对语言和历史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诗中提到了“汉语杂胡语”,这是对语言多样性的直接描绘。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而“胡语”则是指其他外来语言。这种语言的交融,体现了世界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堪嗤莽太愚”一句,是对历史的一种反思。这里的“莽太愚”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王莽,他篡位后试图推行一种全新的语言政策,强制人们使用一种所谓的“正音”,其实就是胡化汉语。这种做法被作者嗤笑为“愚”。作者通过这个历史事件,表达了对语言统一性的思考,认为语言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而不是单一的、强制的。 “安知若鞮字,已是孝单于”一句,则是对历史的进一步反思。若鞮是匈奴的一个王,他虽然是胡人,但是却学习了汉语,甚至学会了用汉语来称呼自己的父亲,也就是单于。这种行为被作者视为一种进步,一种对文化的尊重和接纳。这也反映了作者对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积极态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语言和历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语言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他认为语言应该是多元的、包容的,而不是单一的、强制的;同时他也看到了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尊重和接纳不同的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汉语杂胡语,堪嗤莽太愚。
安知若鞮字,已是孝单于。

关键词解释

  • 胡语

    读音:hú yǔ

    繁体字:衚語

    英语:\"Hu\" Languages

    意思:(胡语,胡语)
    泛称西北和北方各族的语言。
      ▶晋·法显《佛国记》:“从此西行所经诸国,类皆如是,惟国国胡语

  • 汉语

    读音:hàn yǔ

    繁体字:漢語

    英语:Chinese language

    意思:(汉语,汉语)

     1.汉朝人的文字语言。
      ▶明·唐顺之《答皇甫百泉郎中书》:“其于文也,大率所

  • 杂胡

    读音:zá hú

    繁体字:雜衚

    意思:(杂胡,杂胡)
    胡人的泛称。
      ▶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二章第二节:“晋武帝时有四次大规模的内徙,人数在几十万口以上,被安置在并·雍等州。当时还有其他不同族的胡人,被泛称为杂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