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访明公大德》 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禅。

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禅。

意思: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慢慢地指着两宗禅。

出自作者[唐]韩偓的《访明公大德》

全文赏析

这首诗《寸发如霜袒右肩,倚肩筇竹貌怡然。》是一首对禅师的赞美诗,描绘了一位禅师的独特形象和内在品质。 首先,诗人通过“寸发如霜袒右肩”这一描述,形象地描绘了禅师的独特外貌。寸发如霜,暗示了禅师生活的简朴和内心的清净,而袒右肩则表现了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无私的奉献。这种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传达出禅师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 其次,“倚肩筇竹貌怡然”一句,描绘了禅师倚着竹杖的悠闲自得的神态,表现出他内心的平静和从容。这种神态让人感受到禅师内心的宁静和智慧,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诗人的描绘中,禅师的生活方式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悬灯深屋夜分坐,移榻向阳斋后眠。”这两句诗描绘了禅师在深夜独自点灯坐禅,然后在日间休息时移床向阳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体现了禅师的专注和坚韧,同时也传达出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在诗人的笔下,禅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禅。”这两句诗描绘了禅师在教导弟子时的方法和智慧。他通过清除心中的障碍(即“刮膜”),引导弟子们深入理解佛法,同时又通过“摄心徐指”的方式,引导弟子们进入禅的境界。这种智慧和人格魅力让人感受到禅师的伟大和崇高。 最后,“清凉药分能知味,各自胸中有醴泉。”这两句诗则进一步赞美了禅师的智慧和人格魅力。禅师就像清凉的药一样,能够深入理解佛法的本质,而他的教导则如同醴泉一样甘甜可口,让人受益匪浅。这种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赞美,展现了禅师的独特形象和内在品质,表达了诗人对禅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这首诗也传达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以及对内心平静和智慧的追求。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寸发如霜袒右肩,倚肩筇竹貌怡然。
悬灯深屋夜分坐,移榻向阳斋后眠。
刮膜且扬三毒论,摄心徐指二宗禅。
清凉药分能知味,各自胸中有醴泉。
作者介绍 邵雍简介
韩偓(约842年~约923年),晚唐五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关键词解释

  • 刮膜

    读音:guā mó

    繁体字:颳膜

    意思:
     1.刷除蒙在表面的一层薄膜。
      ▶唐·皮日休《鲁望读<襄阳耆旧传>见赠五百言<耆旧传>所未载者予次而赞之因而寄答次韵》:“日似新刮膜,天如重熨绉。”
     
     

  • 三毒

    读音:sān dú

    繁体字:三毒

    意思:佛教称贪、嗔、痴为三毒。
      ▶晋·法显《佛国记》:“我今但欲杀三毒贼。”
      ▶南朝·梁武帝《游钟山大爱敬寺》诗:“二苦常追随,三毒自然烧。贪痴养忧畏,热恼坐焦煎。”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