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和子瞻监试举人》 独醒惭餔糟,未信耻轻诺。

独醒惭餔糟,未信耻轻诺。

意思:独自醒来惭愧吃酒糟、,不相信以轻诺。

出自作者[宋]苏辙的《和子瞻监试举人》

全文赏析

这首诗以作者自己的学识、才干、经历和感受,阐述了读书求知的意义、方法和态度,充满了积极的人生态度。 首段描述了作者在科举考试中遭遇的困难和挫折,包括饥寒交迫、忧患煎熬等。然而,作者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阅读家传的坟史、遗说,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接下来的段落,作者表达了对新学说的兴趣和追求,认为新学说能够打破旧有的纷扰,开卷时感到惊奇和兴奋。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小学家的敬仰和向往,认为它可以睥睨前王作,对道义有所附托。 在接下来的段落中,作者描述了自己在官场中的经历和感受,虽然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仍然坚持前行。作者认为,尽管自己口才不佳,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新科举的看法,认为它能够激励更多的人追求知识和进步,并最终获得高爵位。然而,作者也感叹自己愚钝,差点被讥笑和嘲笑。尽管如此,作者仍然坚信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不轻易承诺。 总的来说,这首诗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思考。它鼓励人们不断学习、追求真理、坚持信仰,同时也提醒人们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这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值得一读。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登科岁云徂,旧学日将落。
外遭饥寒侵,内苦忧患铄。
传家足坟史,遗说本精约。
群言久纷荡,开卷每惊矍。
居官忝庠序,授业止干龠。
朝廷发新令,长短弃前彟。
缘饰小学家,睥睨前王作。
声形一分解,道义因附托。
安行厌衢路,强挽就縻缚。
纵横施口鼻,烂熳涂丹垩。
强辩忽横流,漂荡终安泊。
忆惟法初传,欲讲面先怍。
新科劝多士,従者尽高爵。
徘徊始未信,炫诱终难却。
嗟哉守愚钝,几不被讥谑。
独醒惭餔糟,未信耻轻诺。

作者介绍 苏辙简介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

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

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

关键词解释

  • 轻诺

    读音:qīng nuò

    繁体字:輕諾

    意思:(轻诺,轻诺)
    轻易许诺。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八观》:“是故轻诺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无效……此似是而非者也。”
      ▶晋·葛洪《抱朴子•行品》:“言不详

  • 独醒

    读音:dú xǐng

    繁体字:獨醒

    英语:alone awake

    意思:(独醒,独醒)
    独自清醒。喻不同流俗。
      ▶《楚辞•渔父》:“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