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送汪仲嘉待制奉祠归四明,分韵得论字》 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

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

意思:丹霄碧海高于高挂,满足直承明拒绝评论自己。

出自作者[宋]范成大的《送汪仲嘉待制奉祠归四明,分韵得论字》

全文赏析

这首诗《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是一首对古代文人生活的生动描绘,通过对作者在朝廷和归隐之间的抉择,以及他在生活和仕途之间的挣扎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 首联“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描绘了作者对朝廷的向往和对归隐的矛盾心理。作者渴望像飞鸟一样翱翔在碧海蓝天,但同时也对朝廷的繁琐和压抑有所厌倦,开始反思自己的选择。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颔联“宝马十年听漏箭,扁舟一雨看潮痕。”描绘了作者在仕途和归隐之间的挣扎。作者在朝廷任职已经十年,每天听着漏箭度日,如同骑着宝马听候命令。而当他看到雨水打在扁舟上,看到潮水留下的痕迹时,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迷茫。 颈联“侍臣相忆松门远,归客还怜菊径存。”描绘了作者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担忧。作者想起自己在宫廷中的侍臣生活,怀念那些松柏林和远处的山峰。同时,他也担心自己未来的归隐生活是否能够适应,是否能够像那些菊花一样在归隐之地生存下去。这一联通过描绘作者的回忆和担忧,展现了作者的复杂情感。 尾联“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朝廷的感激之情。他认为自己需要的是像山泽一样清润的生活,而朝廷的信任和支持也让他感激不尽。这一联通过表达作者的感激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作者在朝廷和归隐之间的抉择的描绘,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追求。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生活启示意义。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丹霄碧海眇高骞,厌直承明却自论。
宝马十年听漏箭,扁舟一雨看潮痕。
侍臣相忆松门远,归客还怜菊径存。
清润要非山泽相,又烦一札下云根。
作者介绍 范成大简介
范成大(1126年6月26日—1193年10月1日),字至能,一字幼元,早年自号此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汉族,平江府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南宋名臣、文学家、诗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累官礼部员外郎兼崇政殿说书。乾道三年(1167年),知处州。乾道六年(1170年)出使金国,不畏强暴,不辱使命,还朝后除中书舍人。乾道七年(1171年),出知静江府。淳熙二年(1175年),受任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淳熙五年(1178年),拜参知政事,仅两月,被劾罢。晚年退居石湖,加资政殿大学士。绍熙四年(1193年)卒,年六十八,追赠五官,后加赠少师、崇国公,谥号文穆,后世遂称其为“范文穆”。

范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他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其作品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有“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

关键词解释

  • 丹霄

    读音:dān xiāo

    繁体字:丹霄

    意思:
     1.谓绚丽的天空。
      ▶汉·贾谊诗:“青青云寒,上拂丹霄。”
      ▶晋·庾阐《游仙诗》:“神岳竦丹霄,玉堂临雪岭。”
      ▶唐·李白《门有车马客行》诗:

  • 承明

    读音:chéng míng

    繁体字:承明

    意思:
     1.古代天子左右路寝称承明,因承接明堂之后,故称。
      ▶汉·刘向《说苑•修文》:“守文之君之寝曰左右之路寝,谓之承明何?曰:承乎明堂之后者也。”
     

  • 碧海

    读音:bì hǎi

    繁体字:碧海

    意思:
     1.传说中的海名。
      ▶《海内十洲记》:“扶桑在东海之东岸。岸直,陆行登岸一万里,东复有碧海。海广狭浩汗,与东海等。水既不咸苦,正作碧色,甘香味美。”
      ▶隋·薛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