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寄远》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意思:什么时候都变成了桑田,不教伊水向东流。

出自作者[唐]李商隐的《寄远》

全文赏析

这首诗《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邃的哲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首先,诗的开头“姮娥捣药无时已”引用了一个古老的神话,描述嫦娥不停歇地捣药。在这里,诗人借此表达出一种无休止的劳作或努力的状态,可能暗喻某种持续不断的责任、任务或者承诺。而“玉女投壶未肯休”则引用了一个古代的游戏,其中玉女投壶象征着一种专注和决断,暗示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两句诗描绘了一种持续不懈的努力和专注,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何日桑田俱变了”一句,诗人运用了丰富的地理和神话元素,将海市蜃楼、桑田变沧海等神话传说融入其中。这句诗可能是在暗示某种变化,可能是社会的、文化的,甚至是自然的。这种变化可能带来新的机遇,也可能带来挑战。而“不教伊水向东流”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变化的期待和信念。他相信无论世界如何变化,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就像伊水河依旧向东流淌一样,人的信念、价值观和情感纽带是不会改变的。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坚韧不屈、持续努力的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对变化的理解和期待。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深刻的哲理寓于其中,使得这首诗既有艺术的美感,又有思想的深度。 最后,这首诗的语言简洁而有力,富有诗意,使人读后既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又能引发对自身生活和世界的思考。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姮娥捣药无时已,玉女投壶未肯休。
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
作者介绍 李商隐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关键词解释

  • 桑田

    引用解释

    1.种植桑树与农作物的田地。《诗·鄘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説于桑田。”

    2.也专指植桑之田。 唐 韦应物 《听莺曲》诗:“伯劳飞过声跼促,戴胜下时桑田緑。”《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八回:“过了半年光景,他忽然有事要到 肇庆 去巡閲,他便説出来要顺便踏勘桑田。这个风声传了出去,吓得那些承办蚕桑的乡绅,屎屁直流!”<

  • 东流

    读音:dōng liú

    繁体字:東流

    意思:(东流,东流)

     1.流向东方。
      ▶《书•禹贡》:“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孟子•告子上》:“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 何日

    引用解释

    哪一天;什么时候。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 仲仙 ﹞又吟曰:‘儂别去,泪双流,使我揉断离肠何日休。’” 刘大白 《各各作工》诗:“各各作工,各各作工!什么财东,什么雇佣,一样的人,阶级重重!无人不工,何日成功!”

    读音:hé rì

  • 了不

    读音:liǎo bù

    繁体字:了不

    意思:绝不;全不。
      ▶晋·陶潜《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君归,见嘲笑而请笔作答,了不容思,文辞超卓,四座叹之。”
      ▶宋·苏轼《送顾子敦奉使河朔》诗:“十年卧江海,了不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