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 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百忧。

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百忧。

意思: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百忧。

出自作者[唐]皇甫冉的《宿淮阴南楼酬常伯能》

全文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自然景色和情感表达,通过描绘淮阴日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孤独情感的抒发。 首联“淮阴日落上南楼,乔木荒城古渡头。”诗人以淮阴的日落为背景,登上南楼,看着远处荒城中的乔木和古渡头,描绘出了一幅凄凉的日落景象。这既是对日落景象的描绘,也是对淮阴历史的回顾,增加了诗的深度。 颔联“浦外野风初入户,窗中海月早知秋。”诗人通过描述窗外吹进的微风和窗内感知的秋意,表达出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孤独情感的抒发。同时,“浦外野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变化,他开始接受并欣赏这种孤独。 颈联“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百忧。”诗人通过描绘宽广的江面和悲凉的画角声,表达了内心的忧虑和孤独感。这一联既是对淮阴日落的进一步描绘,也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变化。 尾联“伫立分宵绝来客,烦君步屐忽相求。”诗人独自站立在夜晚,拒绝了所有的来访者,直到你突然出现。这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感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诗人通过对淮阴日落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孤独情感的抒发。同时,他也通过这一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忧虑和孤独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诗篇。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淮阴日落上南楼,乔木荒城古渡头。
浦外野风初入户,窗中海月早知秋。
沧波一望通千里,画角三声起百忧。
伫立分宵绝来客,烦君步屐忽相求。
作者介绍
皇甫冉(约公元718年—约公元771年),字茂政,男,汉族文人。祖籍甘肃泾州,出生于润州丹阳(今江苏镇江)。

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据《唐诗三百首新注》线装版记载:皇甫冉(716--769),字茂政,安定(今甘肃泾川北)人。曾祖时已移居丹阳。天宝进士,任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官中左拾遗,补阙。

他生当乱离,颇有漂泊之叹,流连景物之余,东南山水,常赋予他以好句,如“燕如社日辞巢去,菊为重阳冒雨开”,“积水长天随远色,荒林极浦足寒云”,“泛舟因度腊,入境便行春”,“岸草知春晚,沙禽好夜惊”等,并皆清逸。高仲武《中兴间气集》中悲其“长辔未骋,芳兰早凋”,当是指他终年五十余。

关键词解释

  • 三声

    读音:sān shēng

    繁体字:三聲

    意思:(三声,三声)
    旧指军中用以传令的金鼓、笳、铎之声。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十阵》:“三声既全,五彩必具,辨吾号声,知五旗。”

  • 画角

    读音:huà jiǎo

    繁体字:畫角

    英语:Painting angle

    意思:(画角,画角)
    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

  • 千里

    读音:qiān lǐ

    繁体字:千裏

    英语:a thousand li; a long distance or a vast expanse

    意思:指路途遥远或面积广阔。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 沧波

    读音:cāng bō

    繁体字:滄波

    意思:(沧波,沧波)
    碧波。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唐·李白《古风》之十二:“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

  • 一望

    引用解释

    1.眺望一下;看一下。 南朝 梁 王僧孺 《落日登高》诗:“凭高且一望,目极不能捨。” 宋 孙光宪 《浣溪沙》词:“蓼岸风多橘柚香, 江 边一望 楚 天长。”《西游记》第三六回:“佇立草坡,一望并无客旅。”《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隔墙一望,里面塔影冲霄,松声满耳,香烟冷落,殿宇荒凉。”

    2.指目力所及的距离。亦泛指较近的

  • 百忧

    读音:bǎi yōu

    繁体字:百憂

    意思:(百忧,百忧)
    种种忧虑。
      ▶《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造,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晋·刘琨《答卢谌书》:“负杖行吟,则百忧俱至,块然独坐,则哀愤两集。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