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拜尹和靖先生墓》 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

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

意思:和靖祠堂在半村,恭敬瞻遗留记忆大师门。

出自作者[宋]高翥的《拜尹和靖先生墓》

全文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一位古代名师的敬仰之情所作的诗歌,通过对和靖祠堂的瞻仰和对老师门规的回忆,表达了对这位名师的敬仰之情。 首联“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作者在半村的一个祠堂里,瞻仰了老师的遗像,回忆起老师的教诲。这一联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怀念之情。 颔联“洛中虽去名犹重,吴下曾来道益尊”,作者提到老师虽然在洛阳的名声已经过去,但他的名声仍然很重要,他在吴下的教诲使后学对他的道更加尊重。这一联表达了老师的影响力和他在后学心中的地位。 颈联“言立岂徒规后学,书存端可识真源”,这一联表达了老师的言传身教不仅是为了教育后学,更是为了传授真正的学问和道理。这一联通过描述老师的书籍来展现他的学问和智慧,进一步强调了老师的价值和影响力。 尾联“瓣香再拜公应鉴,自愧传衣忝嫡孙”,作者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并表示自己愧不敢当老师的衣钵传承,只是老师的嫡孙辈的学生而已。这一联既表达了作者的谦逊和敬意,也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和靖祠堂的瞻仰和对老师门规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之情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敬仰诗。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和靖祠堂在半村,敬瞻遗像忆师门。
洛中虽去名犹重,吴下曾来道益尊。
言立岂徒规后学,书存端可识真源,瓣香再拜公应鉴,自愧传衣忝嫡孙。
作者介绍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是江湖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关键词解释

  • 遗像

    读音:yí xiàng

    繁体字:遺像

    英语:a portrait of the deceased

    意思:(遗像,遗像)
    亦作“遗象”。
     
     1.指死者的画像、塑像或照片。

  • 祠堂

    读音:cí táng

    繁体字:祠堂

    短语:祠 庙 宗祠

    英语:ancestral temple

    意思:
     1.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
      ▶《汉书•循吏传

  • 师门

    读音:shī mén

    繁体字:師門

    英语:master\'s homegate

    意思:(师门,师门)

     1.老师的门下。
      ▶汉·王充《论衡•量知》:“不入师门,无经传之教。”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