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咏上竿伎》 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

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

意思:百尺竿头袅袅自己,足腾眼挂害怕旁人。

出自作者[宋]晏殊的《咏上竿伎》

全文赏析

这首诗《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是一首描绘生活场景和表达生活态度的诗。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两句“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通过描绘一个场景,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态度。竿头指竹竿的顶端,百尺竿头代表了很高的高度,这里用来象征诗人所处的极高地位和地位。而“褭褭身”则描绘了诗人身姿矫健、精神抖擞的形象,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自信。第二句“足腾眼挂骇傍人”则描绘了诗人行动轻盈、目光敏锐,让人感到惊异和敬畏。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的生活场景和精神面貌,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第三、四句“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则转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汉阴是典故中的地名,指汉水之滨,而“抱瓮区区”则表达了诗人朴实无华、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简单朴素生活的热爱,对贫穷的淡然处之,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淡泊和豁达。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生活场景和表达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的精神风貌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诗人通过对自己和他人生活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对简单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对贫穷的淡然处之,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淡泊和豁达。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的自信,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

相关句子

诗句原文
百尺竿头褭褭身,足腾眼挂骇傍人。
汉阴有叟君知否,抱瓮区区亦未贫。
作者介绍 晏殊简介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

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以词著于文坛,尤擅小令,风格含蓄婉丽,与其子晏几道,被称为“大晏”和“小晏”,又与欧阳修并称“晏欧”;亦工诗善文,原有集,已散佚。存世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残本。

关键词解释

  • 百尺

    读音:bǎi chǐ

    繁体字:百尺

    意思:
     1.十丈。喻高、长或深。
      ▶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晋·左思《咏史》之二:“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文选•鲍照

  • 百尺竿头

    读音:bǎi chǐ gān tóu

    繁体字:百尺竿頭

    英语:Buddhism: to be on the top level of enlightenment

    意思:1.桅杆及杂技长竿的顶端。 2.喻

  • 竿头

    读音:gān tóu

    繁体字:竿頭

    意思:(竿头,竿头)
    竹竿的顶端。比喻至高境界。
      ▶唐·张祜《大酺乐》:“小儿一伎竿头绝,天下传唿万岁声。”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或谓因古人所及

  • 褭褭

    引用解释

    亦作“裊裊”。 1.摇曳不定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平原侯植》:“平衢修且直,白杨信裊裊。” 元 本 高明 《琵琶记·新进士宴杏园》:“玉鞭裊裊,如龙骄骑。” 黄节 《春夜与菑叟过小素梅阁听曲》诗:“褭褭春幡原曩见,深深帘烛又宵来。”

    2.纤长柔美貌。 南朝 梁 王台卿 《陌上桑》诗之四:“鬱鬱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人物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